当前位置:温州苍南佛教公益网站 >> 新闻资讯 >> 本埠资讯

解读《决定》:提升区域文化 建设“文化强县”

发布时间:2012/6/5 来源:苍南新闻网 作者:苍南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 字体:[ ] 浏览次数:2206
中共苍南县委八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苍南县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把苍南建设成为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郁、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县。

编者按:中共苍南县委八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苍南县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把苍南建设成为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郁、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县。全县上下为之振奋鼓舞,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决定》的高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决定》精神,本网特选登一些专家学者文章,对《决定》内容进行深入阐述、解读。

徐声响

文化之于人类文明进步的独特意义,之于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无需多讲。加快文化发展战略的部署,决胜于未来,从根本上确立自己的优势和地位,才是当下各国家、各地区、各城市紧迫的任务和明智的选择。在此背景下,中共苍南县委八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苍南县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决定》,这对于苍南未来的科学发展无疑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

一、苍南实施“文化强县”战略的现实逻辑

苍南确立“文化强县”战略从现实的逻辑看,实际上是对当前苍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把握。2011年,苍南县国民生产总值达295亿元,按全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GDP达3875美元。从现代国家发展基本经验看,如果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家庭恩格尔系数将下降到30%以下,这个时候文化的需求将会全面凸显,进入一个“井喷”期。在这个节点上,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县,既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是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苍南当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国民经济要持续发展,必然要进行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的转型升级,其方向有两个,一为技术,一为品牌,其转型的过程和目标都与文化息息相关。而当今世界,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发达国家大都确立了“文化立国”“文化强国”的战略,其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普遍超过15%,成为支柱产业。苍南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样不能独立于文化之外,同样需要“文化强县”战略的支撑。

同时,由于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转型,当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各种不和谐的因素逐渐增多。除了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力构建社会矛盾纠纷的大调解体系外,文化作为社会的润滑剂,在充实人们精神、整合社会肌体、亲和人际关系、消除矛盾隔阂、稳定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应大力得到建设和发展。这是苍南“文化强县”战略的题中之义。

此外,苍南正大力实施“双海双区”战略,实现后发崛起。文化则是其中重要的催化剂,在凝集社会共识、统一社会思想、调动社会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对台的经济对接当中,文化则是非常重要的纽带和平台,如果能够通过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向台湾同胞展示与之同根同源的苍南的独特魅力,对于我们实施“双海双区”战略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苍南的区域文化个性与“文化强县”战略实施

“文化强县”从其内涵来讲,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强”不仅体现在强大的文化生产力,更应体现在相对于其他县域文化体现出来的苍南独特魅力和影响力。因此,我们必须把苍南区域文化中的独特个性转化为我们的独特优势,以成就我县的文化之“强”。苍南区域文化中最具个性者无非以下几种:

一是区域文化的多源多流。由于苍南地处浙闽边界,浙闽两种文化在此相互渗透交融,致使苍南文化中兼具浙文化之细腻精巧、义利兼顾与闽文化之兼容并包、敢打敢拼。而且,苍南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移民大县,各种区域文化为苍南的人文历史发展提供丰富的养分。因此,苍南的文化精神中一直有着独特的海纳百川之气度,社会文化一直呈现多元开放的格局。文化多元是文化繁荣的前提和基础,这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县”的先天优势。

二是山海文化的交汇融合。苍南临山面海,独特的地理风貌,使苍南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民间信仰等呈现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交织的独特意蕴。今天苍南大地上就遗存了许多独特的农耕渔猎的文化遗址,传承了大量的十分独特的民风民俗与民间艺术,保留了纷繁众多、极具研究价值的独特的民间信仰。这些正是苍南文化独特魅力的具体的外在的表现,更造就了苍南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资源。这也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县”最大的潜力所在。

三是工商文化传统底蕴深厚。苍南史属平阳,历代受温州辖治,深受永嘉学派事功哲学之浸润,民间传统正如费孝通所言“温州地区的历史传统是‘八仙过海’,是石刻、竹编、弹花、箍桶、缝纫、理发、厨师等百工艺人和挑担卖糖、卖小百货的生意郎周游各地,挣钱回乡,养家立业。”早在隋唐苍南就盛行“鸡鸣布”,明清期间十分流行《高机与吴三春》故事,都是百姓重工崇商的佐证。深厚的民间工商文化传统底蕴,在漫长的岁月中构成了苍南人讲求实效、注重创新的文化遗传因子。这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县”最积极最有利的因素。

四是家族文化源远流长。家族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家庭和宗族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苍南是一个受血缘家族文化及其扩展形式影响较深的区域,比较好地保存了许多家族文化的遗址、遗物,比较好地传承了许多家族文化的传统。这些遗址、遗物和传统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典型的中华文化物质和非物质的遗产,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县”的宝贵资源。同时,由于我县居民和台湾居民大多为福建移民,溯根追源基本皆为同祖同宗,这种建立在血缘家族关系上的“特殊信任”,对于我县开展与台湾的文化交流互动提供了可靠的社会资本。

三、提升区域文化,建设“文化强县”

《中共苍南县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把苍南建设成为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郁、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县。其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促进苍南区域文化的发展,提升苍南区域文化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从另一个角度讲,提升区域文化则是建设“文化强县”的重点和着力点。

一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区域文化提升的引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提升区域文化,建设“文化强县”,首要任务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要切切实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切切实实贯彻我县《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认同,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使区域文化的提升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如此我县才能真正建设成为“文化强县”。

二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区域文化生产力。文化不仅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硬实力,这种硬实力集中体现为文化生产力。当前,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朝阳产业,未来文化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重点领域。我县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大县,传统的印刷业、礼品包装业、台挂历业等都存在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文化要素结合不紧密、产业集聚水平不高等缺陷,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同时,也需要充分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开辟新的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我县的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衡量“文化强县”硬指标之一,是建设“文化强县”主要任务之一。

三要保护与传承区域人文传统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文化强县”最根本特征在于其文化影响力,而其文化影响力往往来自于深厚的人文传统,以及这种传统在当代发挥其积极的影响。区域人文传统往往存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观念当中,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发扬光大,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对区域文化传统的保护与研究,加以扬弃和升华。区域人文传统最直观的体现,在于区域的文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些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也是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的基本工作。

四要努力创作创新提升区域文化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是区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美国作为新兴的移民国家,之所以能够成为全世界文化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其奥秘在于其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我们要提升区域文化的综合实力,建设“文化强县”,就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养优秀文化人才、创造良好的文化创作环境、提供充足的文化创作资金,从多方面支持文化的创作与创新,使我县能不断涌现文化精品,提升我县文化水平与品位。

(作者为中共苍南县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信息科科长)

 


 

责任编辑:本站综合
1.凡未标注为本站原创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若您发现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