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温州苍南佛教公益网站 >> 视频中心 >> [电影]六祖慧能传(上)

[电影]六祖慧能传(上)

发布时间:2012/3/27 字体:[ ] 浏览次数:1952
六祖惠能,俗姓卢。生于唐贞观13年,原籍北京房山。父,卢行韬,曾任唐太宗的监察御史,后因得罪朝廷而多次被贬,最后贬谪(zhe)到岭南新兴县为百姓。惠能是父母老来得的独子,既无兄弟,也无姐妹,出世三岁就死了父亲。“惠能”这个名字据说是他父亲请一个过门乞食的和尚给起的。父问和尚何以名为“惠能”?和尚说:“惠能者,即上惠下能也。上惠,以法惠众生;下能,能作佛事。”父亲即合掌致谢:“阿弥陀佛。”

电影《六祖慧能传》对白

 

    1.慧能六祖闻《金刚经》而开悟,决定出家的句子是:“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活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五祖问:你做这些粗活苦不苦啊?慧能答道:弟子以心役物,而不以物役心,所以不觉得辛苦。
    3.慧能问:师父,何谓“无生法忍之究竟”?
    五祖弘忍答:“无生法忍,无法忍,破除了我执、法执;归向中道,不退转境界,非善、非恶,无念、无无念。你能提出这个问题,证明你已经参透出关、重关两个关口;如果你能体悟不生不灭的境界,那就冲过了第三关牢关了,也就大彻大悟了。”
    4.五祖招集众弟子说:世人从来看不破生死一事,荣生哀死,自古皆然。你们在这里跟着我学法,说是要求自己的福田,可是没有人能脱离生死的苦海。自性被迷住了,还有什么福德可以救你们呢?你们大家各自反省一下,看看你们自己的智慧,用你们真正的本性观照,作一道偈语拿来给我看看。看看谁真的悟透,我就把祖师的心法跟衣钵传授给谁,做为第六代祖。这一道偈语,要尽快的作来;切记:一切禅的真髓,不在枯木寒岩,槁木死灰;一定要运用思想,才能发挥智慧。
    5.大弟子神秀作的偈语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评价说:偈颂的本意很好,可是你还是没有能够见到真如本性;也就是说,你还没有能够真正的入门。这样的见知,恐怕很难达到你修寻无上菩提的境界。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也就是说,你还没有能够真正的完全了解自性。神秀,了解别人是聪明,看清自己才是智者。
    6.慧能要求别人帮他朝墙上书写偈颂,而被讥笑拒绝时说:佛门弟子想学无上正觉,先要做到不可轻视初学。须知世上的事并非一定,往往下下等的人,却有上上等的智慧。同样,上上等的人,也有埋没他智慧的时候。如果学佛者任意轻视他人,因轻慢故,就种下广大无边的罪过。
    7.慧能所作流芳千古且明心见性的偈语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8.五祖摇橹送六祖过江时,师徒精彩的对话:
    六祖:“师父,还是我来摇橹吧!”
    五祖:“不,现在是我渡你,该我摇橹。”
    六祖:“不!迷时师渡,悟时自渡,现在我已经开悟了,我还是自渡吧!”
    五祖:“对,你不但要渡你自己,还要广渡有情。今后弘扬佛法的担子,就由你一个人挑了。”
    9.五祖临别六祖时送给六祖的偈语: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10.五祖弟子慧明想要夺六祖的衣钵时,五祖示现而道: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慧明,佛法随缘,不可强求。
    11.六祖说服慧明所说的话:心中只要排除一切尘缘妄念,不思一切善,不思一切恶,先能控制自己的心念,因为万法原本就是在自性里。

    慧明又问:那么祖师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密语密意又怎么解说?

    六祖说:任何的密语密意,就是求了解自性的本心;等你了解自性本心,心中佛性彰显,你就是佛,佛就是你,这个是没有分别的。
    12.当翠翠姑娘劝告六祖,不要甘受熊飞的欺负,要象个男子汉跟他公平的对抗之时,六祖答曰:“对抗并不能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变得更加仇恨。”
    翠翠又说:难道你还看不出来,在我们这里只有强者才能生存?
    六祖回曰:我知道。但是,我心目中的强者跟你不一样,只有平凡才是真正的强者……浪花虽巨,但瞬间消逝;山洪虽猛,但片刻无踪。岂能奈何大海、群山毫发呢?
    13.有一天,熊飞强迫六祖吃肉,六祖实在迫于无奈,便拿起一块肉放在嘴边当作吃肉的样子。熊飞不满,说并未吃肉,六祖解释说已经吃了,并且接着解释:“当你们期待我吃肉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里都看到我吃肉的样子;人看到的一切,都是心灵的景象。当你们要我吃肉的时候,我拿起肉来,你们已经在想我吃肉的样子了;这样一来,我不是已经吃给你们看过了吗?”
    14.有一天翠翠打败熊飞,并且要杀死他时,六祖出来劝阻,对翠翠说:为了不让你受到伤害,我才现身拦阻他们的,如果救了你,而你又去伤害他,岂不是辜负了我原来的本意吗?再说,打打杀杀能够了决怨恨吗?
    15.六祖被熊飞推到流沙里后,五祖显现救助,并对六祖说: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去吧。
    16.翠翠看到六祖没有说出是熊飞迫害了他,便说他不算男人,六祖劝说:只有从心里化解开误会,才是上策。……熊飞的心并不坏,只是被世俗的利益所蒙蔽,只要能替他拂去这层尘雾,他会是好人,是个好朋友的。
    17.六祖因放走猎物而被猎人队处罚,倒吊在树上三天天夜时,五祖示现,并对六祖说:不识自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18.两个和尚在争是风动还是幡动时,六祖告诉他们:这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两位的心在动。……心净自明,万众印染于心,所见风吹幡动,自然是心动。
    19.大师给六祖剃度时说:

    第一刀断除一切烦恼,

    第二刀誓修一切善法,

    第三刀愿度一切众生。

    出家之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念佛如是,礼佛常请。

    而今专情,拜辞国王、父母养育之恩,后不拜也。

    金刀剃下娘生发,除却尘劳不净身;

    圆顶方袍僧相见,法王座下又添孙。
    20.六祖对大众开示:智慧,本来是人人具有的,只是各人的心都被各种的欲念所迷住了,不能够自觉自悟,也就不能够自见自性。
    21.昔年,梁武帝见达摩大师之时曾经问过:朕建造庙宇、抄写佛经、广设斋会,更供养了许多比丘和比丘尼,究竟有多大功德呢?
    达摩大师答曰:任何功德都没有!
    梁武帝疑惑:何致于全无一点功德?
    达摩大师答曰:圣上执著有为,心存邪见,不识真正法性。建庙、布施、供养,名为求福,但不肯将这福报当做功德。
    梁武帝又问:什么才是真功德呢?
    六祖慧能的解答是:所谓功德,是要自己净其智慧,空其实体,不着功德之想,然后才可以得功德。人由于贪、嗔、痴、慢等的作祟,掩没了般若大智;在付出的时候,常盘算着要有多少回报。然而,施财助人、造桥铺路,只是修福德,与功德是完全不同的。连修佛多年的梁武帝都不免为欲念所痴迷,况且我们凡俗之人呢?所以,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心性的调理,行为的磨练而修养心性。
    22.二祖慧可为向初祖达摩大师求法,曾在雪地跪了三天三夜,
    达摩问:你究竟求什么呢?
    二祖说:我的心,已经茫无所寻,请师父帮我安心。
    达摩说:你把心带来,让我为你安心。
    二祖说:即使求心,我也得不到。
    达摩说:既然是无心可取,又怎么说心绪扰乱你了。(稍停示语)我已将你心安好了。
    二祖恍然大悟说:谢谢师父开示,阿弥陀佛!
    23.片中美妙的歌词:

      缤纷世界,像那彩虹,

      美丽灿烂,令人追寻;

      即贪且嗔,又加痴心,

      竟认事事,一切皆真;

      执此执彼,愚昧大成,

      何时高人,指引津迷?
    24.武皇帝派大臣薛简请六祖入宫,六祖诚意相辞,大臣问六祖:那我要如何回宫复命呢?
    六祖一笑。大臣问:大师为何笑而不答?
    六祖答:你要我如何回答?修佛见性的道理,并非一问一答之间能够悟明。
    大臣问:那要如何才能修佛见性?
    六祖答:我只能告诉你,心法的要旨:对一切善恶都不去思量,自然会悟入清净心体,澄明常寂,妙用无量。
    大臣明白心意:多谢大师指点!
    大臣又说:我知道大师不会贪图名利奉养,但是身为国师,不是更能弘扬佛法吗?
    六祖答:弘法利生,是要因缘和合才行;有所为而为,就成为落俗的妄想了。
    大臣又问:为什么不能指点圣上呢?
    六祖答曰:指点,只是给你一个方向而已,路仍然是你自己要走的。当年五祖传我心法,见悟非悟,知悟如修;但若非在猎人队中磨练,又怎能得知“不在困中,岂能脱困;未曾有迷,岂能有悟”的道理?只有自己体会,才能自悟明道。
    25.武皇帝没有请到六祖慧能,但最终还是明白六祖的用意而欢喜,说:不来即来,无法即法,朕受教了!
    26.六祖向众弟子永别,众弟子难过,六祖说:你们难过什么,修行这么多年,难道还不懂“毁誉不动、哀乐不生”的道理吗?
    27.有弟子问六祖:您的心法呢?
    六祖曰:只要照着经文行事,处处都是心法。你们只要记住:如果能了悟自己的心性,众生就是佛;自己的心性如果迷失,佛就是众生。
    28.片尾精美歌颂:
   风雨吹散情欲美梦,理想未达终辞凡尘;

   佛法犹如菩提明镜,一旦领悟显自在身;

   精勤修持成道根本,隐约之间光明来临。


    后记:这部电影让我魂牵梦绕,热泪盈眶!又是兴趣使然,搜索、勘误而完成了这部电影的部分对白。在此,感谢这位作者的饷赐。好一个兴趣使然,真是欲罢不能啊!弟子忏悔!但愿以此为动力,促我早成道果。有时,这种执着或者分别心是否也是必要的?抑或是求法精神的一种体现?(来自网友)

责任编辑:六祖 电影 老电影
1.凡未标注为本站原创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若您发现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协会公告 | 苍南慈济 | 玉苍禅韵 | 健康素食 | 人间佛教 | 视听中心
  • 地址:温州苍南灵溪镇河滨西路113-16号 电话:+86-577-68709183 传真:+86-577-68708548 Email:wzcnfj@163.com
  • 版权所有: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佛教协会 技术支持:君祺网络 浙ICP备120205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