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宗教概况
宗 教
苍南县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及已失传的摩尼教。佛道两教历史最久,影响最大。同时在民间先后产生了诸多神祗,也相应出现了奉祀的庙(男神)、宫(女神),几乎遍及各村落。这种鬼神崇拜不完全具备宗教特点,没有系统的教义、经典,故志中不加记述。
第一章 佛 教
第一节 流 传
旧志载,平阳县佛寺始于隋代所建石峰庵。直至唐景云年间(710~711)才出现名尼玄机(住大日山,今平阳县垂杨乡。事见《五灯会元》)。会昌五年(845)武宗下令灭佛,僧尼被勒令还俗。至大中元年(847)[宣宗恢复佛教。是年,芦江(今芦浦)始建报恩院。此后12年中,各地陆续建有景福禅院(在厦材,今沿浦乡下在)、延寿寺(在马站铁场)、护法院(在今望里乡)等。咸通年间(860—874)最盛,苍南境内新建9所,其中有金乡灵峰教院、凌云寺、盛陶荐恩院、泥山鹿鸣院、孙店涌泉观音院(蒲门延福院)等。五代末,吴越钱俶在台州刺史任期内,与同乡僧愿齐参拜德韶,受到暗示,回钱塘,继承王位。愿齐来南雁荡山定居,为南雁开山祖。钱椒为建普照道场,分建18所寺庵,以江南诸乡的棉、绢、茶、盐等赋来赡养他师徒百余人,促成平阳县佛教的普及和南雁风景区的开发。宋初,有名僧子环,住北皋岙乌石山麓宝兴寺,事见《续传灯录》。又有景南,住三峰院(在今云岩乡),“外若不检而内行精严”,据称坐化时“莲香满院”,被信徒漆身保存,元至元间被毁(见《温州府志》)。宋时,寺庵拥有较多田地,可减免赋役徭役,故僧侣大增,应化(在凤岙)、腾云(在桥墩)、广福(在三峰)、瑞应(在藻溪)诸寺先后兴建。至咸淳年间(1265一1274),有三段祖师在玉苍山开基,先后建万行、法云、东隐诸寺,法云寺素有“平邑第一丛林”之称。元大德九年(1305),平阳州判皮元重修阴均陡门,致书芦江报恩寺僧智融求助。智融遂携短疏,沿门劝募,十一月动工,次年二月修成。元至正七年(1347)又有僧道成协助陈文<隽修筑阴均埭。这种以出世的精神入世的遗风,历代相承。明洪武元年(1368),知州梅镒重修阴均大堤水门,净明寺僧一宁主动参加,竭智尽力,人称其“沉静寡欲,故能成功”。
明、清以来,佛教经历几度兴衰。清末有名僧=莲,20岁入玉苍山法云寺剃度,自学文化,梵行精纯。著有《法华演义》22卷,《净土百八诗》一卷,并有《法莲诗草》、《法莲赋钞》行世。其徒一净(法云寺住持)及徒孙授济、授慈(腾垟人),也都以戒行知名。
民国以后,江南僧侣中知名者有二:一为谛印(1893~1960),三峰(在云岩乡)人,俗姓黄。19岁入玉苍山法云寺为僧,后从名师芝峰、谛闲、高曼等参学9年,受三藏,通诗文,并同情革命。操行端方高洁,言传身教,每登台说法,听众信服。晚年回乡为广福寺住持,率全寺僧人倡导农禅并重,自力更生,一日不作,一日不得食。又有昌定(''1894~1975),炎亭人。少年不识字。于金山寺受戒后,归炎亭前屿结茅种番薯自活,坚持戒行,过午不食。涌泉观音院(在平等乡)请为住持,甚受信徒崇敬,被尊为“圣僧”。因不堪烦扰,遂又遁回前屿,徒众为建海潮寺。曾任平阳县人大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和县政协第一二届委员。
第二节 活 动
苍南佛教宗派源流失考。现在各寺庵基本都成净土道场,除早晚课诵外,一般以念佛为主。佛事则有梁皇忏、三千佛忏、万佛忏、地藏忏、大悲忏、药师忏、水忏、净土忏、放焰口、打水陆等。忏法已转为祈祷,以迎合民间追求现实利益的心态。施主布施财物,可以指定僧尼拜何种忏、诵何种经咒、行何种法会。
佛教徒出家者,有比丘(即和尚)、比丘尼(即尼姑),均落发受具足戒;仅受十戒者有式叉摩那(带发修女)、沙弥(男)、沙弥尼(女)。以上称“五众”。还有在家受五戒的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合称为“七众”。五众中男性所居为寺、院,女性所居为庵、堂。至优婆塞、优婆夷及有自愿出家及未受五戒的斋公、斋婆聚居者,亦称“堂”。个别的称为“居士林”。
历代政府对僧尼的增加、寺庵的兴建,有所控制。然并未认真执行。至清末,今苍南境内有寺庵154所,常住四众(除式叉摩那)450人,其中僧尼294人。解放初,有寺庵164所,常住僧尼457人。历经土地改革、合作化,僧尼多返俗从事劳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境内寺庵不超过50所,僧尼数减至30余人。1978年后宗教活动趋于正常,老弱僧尼或回寺庵,或新收沙弥、沙弥尼。至1990年,全县新旧寺庵已达123所,常住僧176人、尼90人,沙弥17人、沙弥尼9人,优婆塞、优婆夷54人。
第三节 组织管理
明清时,县设僧会司,由司法主持。清正五年(1727),僧会设平阳城南东林寺。司29年(1940)12月,平阳县成立佛教协分会。会址在城南保灵寺(宝林寺),会员;3人。民国30年正月,在平阳仙坛寺培训十字会僧尼救护队,参加僧尼30余人(僧人)。次年又在万全宝兴寺举办冬训,参加琶50人(僧40)。训练内容有包扎伤口、担伤兵等。
解放初期,僧徒渐减,宗教活动较为沉,1957年后,由于“左”的路线影响,继之十年动乱,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都未能贯彻。1985年5月,始成立苍南县佛教协会(会址在瑞岩寺)。1985至1988年,在瑞岩、龙眠(龙泉)、圆觉诸寺举办过4期僧尼培训班。另派青年比丘7人,分赴北京、莆田诸佛学院进修。1990年12月,派比丘尼参加平阳县佛教会在兴善寺举办的第一期比丘尼学习班,
学习《菩提心文》、《四分律藏》及《佛教徒与两个文明建设》、《四爱五有教育》,培养既懂佛学知识又能积极参加四化建设的住持人材。
第二章 道 教
第一节 传布
唐末,有道士马湘(号自然)、王延叟师徒于松山(在桥墩镇)西壑修炼,后南游不还。宋初,吴越归宋,原节度使林倪(字仁药)弃官归隐荪湖(在望里乡一带),“习长生久视之道,寿百有二岁”。道术传至其裔孙升真,升真传同乡虚一,再传至林坳林灵真。灵真舍己宅为丹元观,自称水南先生,综合道教符篆三宗(灵宝、天师、上清)之大成,成为一代宗师,是著名的东华派(或称水南派)创始人。故荪湖一带有“道乡”之称。同时又有黄茅道人郑洞真、陈丹华,拜南宗五祖白玉蟾(葛长庚)为师,结茅于斜溪里(肥艚方城底)静修。宋亡后,修职郎兴化司尹参军林任真亦归隐荪湖,研习水南家学,并于莒溪修建岩真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金乡卫首任指挥使张候麟于金乡狮山麓建德清观(后改名环绿观),聘请龙虎山杨伯实主领观事。成化十四年(1478)郑仲素主持此观,增设炼丹室,延纳官员往来。
靖三十五年(1556),刑部主事为“勘复环绿观”撰碑文,温州知府捐俸助修,道在苍南境内流行。至清代,委羽山道人绍林于云台山(在金乡)·建三元道观,炼丹清修。嘉庆元年(1796)初,邱长春所传全真道龙门派度下第13代杨来基大开戒门,共传度14个弟子,至14代翁复泉、陈复朴两支又有扩展。19代林圆丹、薛圆顺分栖于云台山、望州山,开创江南龙门法派支派。林圆丹传吴明善、蔡明金;吴明善传方至通、林至金、林至广;方至通授徒多至18人。薛圆顺传薛明德;薛明德传吴至荣、石至鹤;石至鹤授徒21人;吴至荣传王理湘;王理湘授徒更多,有73人,其中苍南境内即占?0人。
这两个支派中,圆顺这一支派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特别是宜山八岱人薛明德(1865—1930),一生为游方道人,徒步游遍五岳及各名山,肩负一铲,沿途掩埋人畜骸骨。在各地修建道观9次,又经坐山入关,收徒29人。据刘绍宽所记,他还是民间八卦教中震教派的首领。光绪二十六年(1900)江南“神拳会”就由他印发“青龙山(望州山)福寿堂”票布,作为入教的符记。神拳会被镇压后,他又率“拳民”转入隐蔽活动。
民国24年(1935),望里乡龙隐观、宫西山紫云洞及平阳东岳观有道人王理湘、石至鹤、缪宗喜等4人,发心打捞江南方(岩)金(乡)线等河道水荷(即眼眼莲),历3年始告成功。平阳县长徐用为开慰劳会议,并赠匾3方,悬于3个道院中。近百年中,从圆顺19代起,至现在已繁衍到26代,从解放前的63人增至245人。
此外县内全真道尚有以刘长生为祖师的“刘祖派”和以朱婵媛为祖师的“仙姑派”。的“仙姑派”。
第二节 流 派
全真派 系宋乾道三年(1167)王重阳所创,是道教中丹鼎派与佛教禅宗及儒家理学相融合的产物。主张全形保真、性命双修。男称道人(乾道),女称道姑(坤道)。避荤酒,不婚娶,住道院,奉香火。受牒于太上老君。在统一戒坛确定戒师、戒子后,经戒师讲课、戒子考试及格,发给戒书、戒板和戒牒。未受戒者称“嗣师”,已受戒者为“宗师”,曾任方丈者为“律师”,职司戒坛传戒者为“大师”。通称“炼师”。1990年,苍南县全真教受戒者6人(其中大师1人,宗师5人),道徒239人。修行方式为阐教、诵诗、礼忏、丹炼内养。民国后期,已偏重于诵诗礼忏,甚至以此为营业。80年代,苍南县有7个叨科组(每组5至7人),为人行坛做法事,其内容与科仪都与正一派相同。
正一派 亦称:“正一道”、“天师道”,受度牒于江南龙虎山天师张真人(张道陵后裔),称“受篆”。教徒男性称“师公”(褫公)、道士,不出家,生活与常人同,故称“俗家道士”。行法时摇铃、持笏、吹法螺、念经咒,为人建斋醮,招魂超度,求雨禳灾,兼理还愿、逐煞、收惊等法事。方式有五斗醮、发财醮、保安醮、超宗醮、做普利、拜玉皇忏及开灯等,从中获取报酬。天师道在明天启间(1621~1627)由闽南传入,至民国时渐趋衰落。“文化大革命”初期几近绝迹。1978年后又恢复活动,目前苍南县正一派道徒约300余人(包括末受篆的学徒),传授至今已65代。
第三节 活 动
苍南道观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宋政和年间(1111—1118)礼部侍郎陈桷在厦材所建谷神道院。苍南道观都属师徒相承的子孙堂体制,可收徒弟,没有正式挂单规则。观中有住持(或称“当家”)。民国21年(1932)统计:平阳县全真派教徒为702人(男581,女121)。32年平阳县道教协会会员423人,宫观21处。至解放前夕为31处。解放后,道人响应政府归农号召,或还俗、或刻苦自养(清修与劳作并重)。“文化大革命”中宫观大都被毁。1979年后,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始又恢复活动,道观也陆续修复。1990年,苍南县有道观78处,全真道人245人(其中坤道100人)。
第四节 组织管理
明、清两代,千阳县设有道会司掌其徒众。民国初年,士绅刘绍宽、陈筱坨等?士绅及林圆丹等10道人发起成立温州道教分会,印发《道教分会温郡第一次布告》。至抗日时期道教分会尚存。1985年5月,苍南县成立首届道教协会。教管方面,以道观为单位实行二级管理,即住持(代监院)及护法二级。并组织观管理会或堂务管理小组。道教徒生活来源有三:(1)劳动收入;(2)施主布施;(3)诵经礼忏收入。
第三章 基 督 教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中新教(又称耶稣教)随帝国主义的侵略传入中国。民国《平阳县志》载:“基督耶稣有新旧教,教内又分诸会,各自扩张范围”。最先传入的是中华基督教内地会,继之为基督教循道会、耶稣教自立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徒:聚会处,陆续在今苍南境内修建教堂,;至民国28年(1939)。苍南境内所建教堂(点)65处,信徒共9353人。第二节 教派及教案
中华基督教内地会 是美英等国基督教(新教)对中国进行传教活动的“差会组织”。多半为浸礼宗,其次是信义宗、监理宗、长老宗、公理宗、自由会等联合而成,专司对中国派遣传道士,在中国内地宣传福音,直接建立教会。同治六年(1867)英国传教士曹雅直来温传教。九年,受内地会派遣由温州来平阳县城,在西门外太保殿设点布道。十年由英人卫秉忠接替。信徒日增,颇受差会重视。十二年,又派朱牧师来平阳,于第三年在县城西门莲池巷建成内地会教堂。并开办书院。光绪六年(1880),仙居龙船峥村杨道生等到该堂礼拜,成为内地会在江南的首批信徒,也是基督教传入江南的开端。九年,钱库金家烊村、项家桥村及肥艚等地出现了第二批信徒。十三年,先后建立钱库东街、肥艚、朱家斗分点驻堂。同年,王良牧师调任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五县圣工,差会又派英人白德邻、伊宝珍(女)来充实圣工力量,与天主教双管齐下,勾结政府,强行购地建堂,欺压百姓,与原有民族信仰冲突,遂酿成严重教案: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乡间盛传庙中神像多被暗中毁坏,定系教会所为,曾在南港获一人。乡民轰起扬言欲拆教堂。·温处道宗湘文闻讯派兵弹压。激起当地民愤,遂拆毁萧江渡教堂及龙船坤等地教民住宅。后经县绅调解,赔款4400元始平息。而教士从此气焰益张,教民中强者倚教凌人,弱者借教自卫。二十六年六月,爆发了响应义和团运动的“神拳会”,提出“除灭洋教”口号,并仇视教民,又毁教堂及教民房宅。十一月,“神拳”被镇压。据刘绍宽日记:“温州道府教案计毁华式耶稣教堂约30余座,毁教民房舍700余家;华式天主教堂约10余座,毁教民房舍187家。”事后,清政府向耶稣教、天主教共赔偿抚恤白银12618两。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冲击下,有民族意识的教徒开始觉醒,纷纷要求教会独立,收回教权。民国7年(1918),王良牧师召集五县内地会代表协商,宣布内地会实行自治,并易名为“中华基督教自治内地会”,以杨作新(麻步人)为平(阳)、泰(顺)总会首任华人牧师,设总堂于平阳西门,逐渐摆脱差会的羁绊。杨牧师重视自传人才培养,于民国12年,选拔青年黄履铨等6人送长沙神学院和杭州真源神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为平、泰等地牧师。至1919年,平阳内地会堂点共35个,其中苍南境内内地会堂点9个,信徒1508人。
循道公会 其前身“偕吾会”为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鸦片战争后,由英、美、加拿大传入中国。清光绪十四年(1888),偕吾会传道员曾数次来芦浦街上逐家布道,分发"鬲音》活页和《四福音》单行本,引人信教。次年,在芦浦创建县内第一座偕吾会教堂。民国28年(1939)并入基督徒聚会处。
耶稣教自立会 光绪二十七年(1901)9月,《辛丑条约》订立,“几摇国本,创巨痛深,于是教民悟其倚势陵轹之非,平民觉其积怨寻仇之失。”(见民国《平阳县志》)基督教中有识之士便有传教自由的主张。二十九年,上海闸北长老会牧师俞国桢首创“自立长老会”,又3年,组成“中国耶稣教自立会”,主张教会自立、自养、自传,不受西差会管辖。而蒲城教徒在自立长老会成立时(1903),便已买来3间房屋建立自立会聚会点。接着,县城、金乡、赤溪等地都先后建立聚会点。宣统二年(1910)春,俞国桢禀请浙江巡抚部院,批准设立平阳自立会分会。5月,分会正式成立,在?乡设40个堂点,信徒约2000人。民国1至5年(1912~1916),俞3次来平阳布道。9年,中国耶稣教自立会全国代表会议后,平阳建立分总会(曾称“浙闽分总会”),至28年,浙闽边区5县堂点发展到七八十所,信徒约8000人。此后,因部分信徒改入“基督徒聚会处”而有所减少。至1949年,浙闽教区形成7个牧区,在苍南境内的有4个牧区,共33个堂点,信徒5845人。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系基督教新教派之一,属美国复临派。20世纪初传入中国。民国2年(1913)望里溪头埠聚会点信徒要求自立会牧师来当地施洗,不允,遂去请温州安息日牧师来村施洗。次年,该村自立会改归安息日会。民国8年,村中青年信徒陈友石被介绍到上海三育大学深造。次年,村中创建第一座安息日会礼拜堂。民国15年,陈友石毕业回来传道,在苍南境内建立堂点11处,信徒1353人。
基督徒聚会处 又名地方教会。主张一地只建立一个地方教会,属长老宗。1880年成立于美国马里兰州。民国11年(1922)倪柝声在福州成立基督教聚会处,因使用《小、群歌集》,故亦称“小群教会”。桥墩王天佑等受《基督徒报》、 《复兴报》影响,宣传“小群”教义,从内地会、自立会带出一批信徒,建立平阳县第一个基督徒聚会处于桥墩五岱山新村,并与倪取得联系。14年,桥墩王禹亭于酊步头(在碗窑乡)也建立一个聚会处。数年后,信徒大增,在江南、南港等处都建立教会组织,成为温州地区活动中心。24年,王诚信于江山河口宫耶稣堂办培灵书院。两年后迁至方岩下,易名培灵小学,学生150人,均为基督教徒子女。至1950年停办。1957年,全县聚会堂点69所,信徒24352人(其中苍南镜内堂点35所、信徒8030人)。
教堂 1949年基督教各教派在今苍南境内建立堂点95所,发展信徒1935人。至1990年,堂点增至123所,教徒47616人。
第三节 三 自 革 新
1950年7月28日,以吴耀宗为首的中国基督教爱国人士联合发表《中国基督徒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简称“三自宣言”),号召教徒自立,彻底割断与帝国主义的联系。当时今苍南境内教徒在宣言上签名表示拥护的达12000余人。1954年9月,平阳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成立(1956年改名“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自立会先后选派杨惠民等6人参加金陵协和神学院、燕京学院进修,并精简专职教牧人员,逐步摆脱西方差会的传统控制,形成中国牧师本身的神学体系。50年代后期,宗教活动受到限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信仰9。由更到压制。1978年后,逐步恢复原圣职人员的职位和基督教徒的宗教活动。
1979年内地会与自立会合一,组成中国基督教平阳县教会(又称“合一教会”),建立教务机构,各区设区会,每区会设5至7名执事。1983年11月,成立苍南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苍南县基督教协会。两会在自治、自养、自传的基础上,提出治好、养好、传好口号,先后选派10名青年教徒到南京协和神学院、浙江神学院、华东神学院进修。1984年分江南、南港两片举办培训班,从而提高圣工素质。
在正常宗教活动的同时,基督教中也出现逆流。1978年,龙港新美洲村出现“呼喊派”,攻击三自爱国运动,严重影响社会秩序,1983年被政府取缔。1990年仍有活动,再次被取缔。
第四章 天 主 教
第一节 传 入
清光绪十五年(1889),天主教由温州传入平阳,在九凰山麓购置5间旧式楼房作为祈祷所,由温州总堂派司事负责管理。光绪三十一年,平阳县各地有教堂10余所,信徒2000余人。宁波教区主教遂批准成立平阳天主教本堂区。宣统元年(1909)于乎阳县治南门外昆山麓创建天主教堂。
江南天主教最初由钱库黄某传入。光绪二十八年(1902),众教徒在黄家(一说在金加洋)设临时祈祷所。后二年,钱库开始建堂。此后,金乡(1904)、宜山(1905)、蒲门(1908)、林家院(1918)、石塘(1918)牛乾(1918)等地也买地动工建堂。民国10年(1921)开始又先后建立沪山、横渎浦、桥墩、腾洋4个堂点。诸堂点均归乎阳本堂区管辖。13年,钱库天主堂始驻有神甫。宁波教区主教戴安德(法人)亲临视察后,19年批准成立钱库天主教本堂区。首任神甫吴钦华。21年戴安德又到钱库本堂区主持开堂大典,将江南、蒲门四个区的公所或祈祷所(即堂点)划归钱库本堂区管辖。而沪山、横渎浦、桥墩、腾烊4堂点仍归平阳本堂区管辖。每个堂点均有司事照管教会事宜。29年,今苍南境内有钱库,蒲门两个本堂区,均由宁波教区管辖,按级接受外国津贴。38年6月,温州教区正式成立,时,苍南辖境内驻有神甫2人,堂点22所。
第二节 现 状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天主教活动照常进行,但仍受外国势力操纵。1950年钱库堂区,组织“圣母军”(圣母御侍团)8个支会,进行反革命活动,受到人民政府取缔。1957年,天主教徒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实行自治、自养、自传,独立自主办教会,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政策法令,积极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起,天主教活动停止。“文化大革命”期间,钱库、蒲门等地天主堂改为群众活动场所,教徒仍分散农村设点聚会。1978年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贯彻。1986年春耶稣复活节,苍南天主教中心钱库天主教堂恢复正常活动,教产陆续收回,人民政府拨款70000元,修理圣殿和钟楼。温州教区委派黄浩然神甫常驻钱库主管教务。1990年,苍南县天主教除钱库总堂(包括仙居、西烊,项桥三聚点,有信徒2500人)外,尚有堂点29所,信徒21547人。
第五章 摩 尼 教
摩尼教或称明教、大明教、明尊教,以创始人摩尼命名。教义由古波斯教、佛教、基督教等融合而成。教徒无私产,戒荤酒,日吃—·餐,每年穿一件新衣。北宋时由福建泉州传至今苍南境内。民国《平阳县志》引陆游语云:“(明教)-烧必乳香,食必红菌。男女不亲授,遇妇人所作食,则不食”。元末,本地诗人陈高《竹西楼记》云:“(炎亭)有潜光院……明教浮图之宇也。明教之始,相传以为自苏邻国流入中土。瓯闽人多奉之。其徒斋戒,持律颇严谨:日一食,昼夜七持呗咏膜拜。”同时乡人孔克表曾撰《选真寺记》,亦以为“苏邻国教”。今潜光寺已废,选真寺亦改样,唯此碑记尚存,在括山乡下汤(古称鹏山)。元以后,本地摩尼教流传情况已不可考。
摩尼教在世界上早巳消失,我国所存遗迹也屈指可数,《竹西楼记》、《选真寺记》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2.若您发现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