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净土比较研究
[按] 圣凯法师,1972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苍南县,先后就学于中国佛学院、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10月,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4月,为日本大谷大学真宗综合研究所特别研究员。2007年10月,任教于南京大学哲学系。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
圣凯法师
一、序论
我们这个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是缺陷多、苦难多的世界。面对这个多苦多难的世界,而引发向往美好的世界,是应该的,也是一切人类所共有的。佛法的根本意趣,是“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1)重视自己的理智与道德的完成。到了大乘佛法,进一步的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2)在佛法的普及声中,佛弟子不仅只要求众生自身的清净,更注意到环境的清净。印顺法师说:“圣者们的修证,与身心修证的同时,对于(众生)人类的苦难──社会的、自然界的苦难,要求能一齐解除的,那就是佛教净土思想的根源。”(3)于是,比对现实世界──释迦佛土的缺陷,而表达出他方清净佛土,这是佛弟子共同的愿望。
净土是大乘佛法的重要特色,净土思想与大乘佛教实有不可分离的关系。佛在各种大乘经典中曾经宣说各种佛净土,常见有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阿閦佛之东方妙喜世界、药师佛之东方净琉璃世界、弥勒佛之兜率净土,另外还有《华严经》之华藏世界、《法华经》之灵山净土、《大乘密严经》之密严净土、《维摩诘经·佛国品》宣说的唯心净土──心净土净。在这些净土中,最为中国佛教徒熟悉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弥陀净土;弥勒净土传入中国时,曾流行一时,但自从道绰、善导起而弘扬弥陀净土,再加上弥勒下生思想被野心政客所利用,所以也就逐渐式微了;(4)至于其他净土,虽然随着经典传入中国,但是都未能引起反响。中国佛教的净土思想发展地极为特别,经过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净土”似乎专属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在往生极乐净土法门中,也不象后世以念佛为主,经典中原来是以诸行往生的。这当然是佛法适应世谛流布,因适应中国的时、地、人而采取的方便。但是,佛教发展到今天,时代在迅速地发展,佛教要掌握时代的命脉,就必须在传统的净土思想中,抉择出适应今天环境的方便,这是现代佛法弘扬者的任务。
中国自从本世纪初以来,由于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在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除了继承传统的佛教以外,对佛教自身也进行反省,“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提出是这时代的结晶。于是,人们在强调“西方净土”外,逐渐提倡“人间净土”,这是佛教适应时代的新方便,即重视在现实人间努力于心灵的净化、生活的净化、环境的净代。对人间净土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近现代中国佛教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憧憬。
其实,被中国佛教徒所忽略的弥勒净土、阿閦佛净土、药师琉璃净土都带有特别珍贵的特质,注重人间净土的实现,及智慧、慈悲的大乘菩萨精神。在这四大净土中,以弥勒净土出现最早,也最充满人间现实性。其次,弥陀净土与阿閦佛净土是初期大乘佛教净土思想的两大流:阿閦净土是般若流,是重现实的、自力的、智证的、重头陀行的净土思想;弥陀净土是重理想的、他力的、信愿的净土思想。药师净土出现最晚,于是受弥陀净土及密教影响很大。所以,对这四大净土进行比较,而抉择出适应现代的净土思想,这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撰写本论文的目的。
净土是诸佛于因地行菩萨道,生起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之誓愿,无量永劫积功累德以建立之庄严清净世界。所以,每个净土都有教主,每个净土的成就都有因地的本愿,由于因地的誓愿与因行不同,所以成就的国土也就不同,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往生法门。因此,本文将从教主、因地的本愿、净土的状况及往生法门四个方面进行比较,阐明净土法门之间的同异,以此抉择现代社会弘扬净土的新方便。
注释:
(1)《杂阿含经》卷10,《大正藏》卷2,69c。
(2)《维摩诘经》卷上,《大正藏》卷14,538c。
(3)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807页,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年。
(4)关于弥勒净土在中国式微的原因,参见杨惠南《佛教思想新论》,216页,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台北,1982年。
二、教主之比较
四大净土各有一位教主在教化众生,弥勒净土的教主是弥勒菩萨,阿閦净土的教主是阿閦 佛,极乐净土的教主是阿弥陀佛,东方琉璃净土的教主是药师佛。每个教主的名号都有一定的表法意义,佛菩萨都是依德立名,或约崇高的圣德立名,或取象于自然界,或取象于人事界,从种种方面表现佛菩萨的特德。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名号中,看出各净土的不同特色。
1、弥勒菩萨
弥勒,梵名Maitreya,巴利名Metteyya。又称梅旦丽耶菩萨、末怛利耶菩萨、迷底屦菩萨、弥帝礼菩萨。意译作慈氏。(1)修因时,以慈心利他为出发点,所以以慈为姓。据传此菩萨欲成熟诸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缘而名为慈氏,这可以从弥勒的本生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即有弥勒菩萨因地修慈三昧而不食肉的记载。(2)《华严经·入法界》:“或见弥勒最初证得慈心三昧,从是已来,号为慈氏。”(3)由此经文可知弥勒菩萨最初因地发慈心,修慈三昧,从此之后,生生世世常以弥勒为名。慈是四无量心中之首,此慈从如来种中生,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为慈氏。
释尊预记弥勒菩萨将于未来人寿八万岁下生成佛,这思想从小乘佛教即已流传,《长阿含经》的《转轮圣王修行经》、《中阿含经》的《说本经》等都有记载。本来,弥勒菩萨比释迦早发心修行,而因为释尊精进勇猛的缘故,所以却反而比弥勒菩萨早成佛,这就是经论中所说的难行道与易行道。如《大宝积经》的《弥勒菩萨所问会》说:
弥勒菩萨于过去世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佛国、庄严佛国,我于往昔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众生、庄严众生。然彼弥勒,修菩萨行经四十劫,我时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进力故,便超九劫,于贤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4)
由此可见,在因地修行时,释尊以度化众生为主,弥勒以摄取净土为主,开显出二种菩萨行:一为信愿的净土菩萨行,一为悲济的秽土菩萨行;这也是易行道与难行道的差别。《弥勒菩萨所问会》又说:“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不能舍施手足头目,但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集无上正等菩提。”(5)所说的善巧方便安乐之道,即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说:
昼夜各三,正衣束礼,下膝著地,向于十方,说此偈言: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6)
这说的即是礼敬诸佛、忏悔、发愿、随喜、请佛说法、请佛住世、随顺佛菩萨学,与普贤十大愿王略同。这是易行道,易行的意义,即安乐行,以摄取净佛国土为主,所以是多集佛功德的净土行。但是,易行道难于成佛,难行道反而容易成佛,所以释尊比弥勒菩萨早成佛,这是一个明显的例证。释尊的难行道富于大悲的精神,值得众生仰慕、赞叹,但弥勒的易行道更契合人性,因人性中多怯懦、贪逸。在初期大乘思想中,秽土修行胜进净土修行,重视现实世界的净化,这是值得注意的一点。
人类重视现实世间的净化,这是人类共同的要求。印顺法师认为弥勒与“明月”有关,明月是黑暗中的光明,代表着清凉与光明,为佛弟子的理想。(7)《弥勒大成佛经》赞颂弥勒说:“光明大三昧,无比功德人。”接着说:“南无满月……一切智人。”(8)这是以满月的辉光,形容弥勒的确证。《弥勒菩萨所问经》也说:“遍照明三昧,普光明三昧,普遍照明三昧,宝月三昧,月灯三昧。”(9)由此等文句,可证明弥勒与月光的关系。印顺法师说:“这象征此界是五浊恶世,苦痛充满,惟有弥勒菩萨的慈济,才是黑暗的光明;这难怪佛弟子祈求弥勒菩萨的人间净土的实现了!”(10)这是用月光来象征弥勒菩萨的圣德。
在《阿含经》中,除了成道前的释尊以外,弥勒是唯一提到的菩萨。廖阅鹏的《净土三系之研究》说:“从佛教史看,弥勒是唯一贯串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的菩萨,遂成为大乘菩萨道的典型人物。”(11)《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说:
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12)
弥勒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并不是没修行的人,相反地,他开示出菩萨在五浊恶世中的修行,不应专门修定断烦恼急于一己之解脱而落入小乘,而应该重于利益众生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功德,这是注重现实世界、积极救济的菩萨精神。弥勒不但是菩萨道的典型代表,最重要的他是将来成佛的补处菩萨,与娑婆世界因缘深厚,便成为佛弟子倚仗的对象。同时,弥勒虽然生活在天上,但同在欲界,所以比较容易亲近,于是便有上升兜率天问法的事情。
现代社会由于物质极端发达,人们成为机械的奴隶,人们对世界抱着恐惧与不安。在现代美国的哲学家摩里斯所著的《开展的自我》中,为了使人们向创造的生活进步,应该采取那一条道路,征诸过去的历史,他选择了十三条道路,征求学生的意见,测验的结果是“弥勒之道”占全体百分之四十。同样美国的文明批评家曼福特说:古代佛教徒所预言的“弥勒”时代,将出现在我们的面前。(13)无论是古代的人们,还是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对弥勒的清凉与光明都翘首期盼,所以提倡弥勒净土是现代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2、阿閦佛
阿閦佛,梵名Ak2obhya-buddha,西藏名Saxs-rgyas mi-4khrugs-pa。音译为阿閦,或译为阿閦鞞佛、阿芻鞞耶佛、噁乞芻毗也佛。义译为不动佛、无动佛、或无怒佛、无嗔恚佛。依据《阿閦佛国经》卷上记载,过去东方去此千佛刹,有阿比罗提世界,大目如来出现其中,为诸菩萨说六度无极之行,其时有一菩萨,于闻法后发无上正真道意,发愿断嗔恚、断淫欲,乃至成最正觉,大目如来欢喜而赐号阿閦。(14)同时也可以解说为:不为嗔恚所动,所以或译为“不动”。
阿閦佛在因地修行所发的誓愿中,有一项非常突出的本愿就是:“世间母人有诸恶露。我成最正觉时,我佛刹中母人有诸恶露者,我为欺是诸佛世尊。”等到成佛时,“阿閦佛刹女人,妊身产时,身不疲极,意不念疲极,但念安隐。亦无有苦,其女人一切亦无有诸苦,亦无有臭处恶露。舍利弗!是为阿閦如来昔时愿所致。”(15)由于女人生理上的痛苦,所以初期大乘经中每表现出转女成男的意愿,但是阿閦菩萨的意愿却不大相同,只要解免女人身体及生产所有的痛苦,女人还是女人,在世间,论修证,有什么不如男子呢!印顺法师认为阿閦菩萨的愿行,与释尊时代的鸯掘摩非常相似。(16)鸯掘摩本是一名恶贼,受到释尊的感化,放下刀杖出家,修证得阿罗汉果。有一次鸯掘摩入舍卫城乞食,有女人临产时,产难恐惧,求见救护,鸯掘摩回来告诉释尊,释尊要他去以真实誓言,解除产妇的苦痛。如《中部》(八六)《鸯掘摩经》(南传一一上·一三九)说:“妇人!我得圣生以来,不故意夺生类命。若是真实语者,汝平安生产!”鸯掘摩的真实誓言──从佛法新生以来,不曾故意伤害众生的生命。就这样,妊妇得到了平安。这与阿閦佛的本愿,“妊身产时……无有诸苦”,可说完全一致。又因为他杀害多人,所以出去乞食时,每每被人咒骂,或加以伤害,可是他一点也不起嗔心,他曾作偈(南传一一上·一四一)说:“我先杀害者,今称不害者。我今名真实,我不害于人。”阿閦菩萨发愿,从此名为“阿閦”;鸯掘摩出家成圣,从此名为“不害”。阿閦与不害(Ahimsa),虽然梵语不同,而意义相近,二者舍去从前名字,得一新名,也是相同的。鸯掘摩于众生不害、救济女人痛苦的精神,在阿閦佛系净土思想得到具体的发扬,成为此系思想的特色。
3、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其梵文名字有两种,在Amita(义为无量)附加abha,Amitqbha(阿弥陀婆),译义即是无量光;在Amita附加ayus,Amitqyus(阿弥陀庾斯),译即是无量寿。也就是说,在印度,此佛名以两个梵名──Amitqbha和Amitqyus书写的,传到中国后,都音译成“阿弥陀佛”,有时也用“无量寿佛”之义译语。
梵语Amita,译为无量,印顺法师说:“阿弥陀佛──无量佛的含义,应有通有别。通,指一切佛,即无量无数的佛。在佛法的宏传中,无量佛的意义特殊化了,成为指方立向的,专指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17)可以举两部经来证明:
一、《观无量寿经》,这是专明观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第九观是观阿弥陀佛身相好,于观想成就时,经中说:“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佛。……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见无量寿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18)意思是观阿弥陀佛即是观十方一切诸佛,见阿弥陀佛即是见十方无量诸佛。
二、《般舟三昧经》,这也是专明阿弥陀佛的念佛三昧,此经一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经中说,修观成时,“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专观阿弥陀佛而见现在一切佛,这与《观经》的“见此事者,即见十方诸佛”完全一致。(19)
所以印顺法师说:“由此可见,观阿弥陀──无量佛,即是观一切佛。虽然以阿弥陀佛为一佛的专名,但对于这一切佛的通义,也还保存不失。阿弥陀,在一切佛中,首先得到名称的优势。”(20)所以,阿弥陀佛也得到特别赞叹与宏扬。梵语Amitqbha,译成无量光。光明无量,超越一切佛,是阿弥陀佛的特德;《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以下简称《大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21)阿弥陀佛不但光明最盛,而且凡是被其光明照触者,都能蒙受极大好处,所以阿弥陀佛又号为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这都是本于其光明的特德而有的名号。(22)由于这个无量光的特征,所以有些学者认为阿弥陀佛与太阳有关。如印顺法师说:“说得明白些,这实在是太阳崇拜的净化,摄取太阳崇拜的思想,于一切──无量佛中,引出无量光的佛名。”印顺法师还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引用《外国记》的传说,说明阿弥陀净土思想与波斯的琐罗斯德教的关系。(23)日本矢吹庆辉的《阿弥陀佛の研究》列举诸家之说,认为阿弥陀佛的起源主要是外来与印度内部两种,但都说明与太阳有关。(24)《观无量寿佛经》的第一观是落日观,再从此逐次观水、观地、观园林、房屋、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即是依太阳而生起显现;在《大阿弥陀经》卷下,众生教导阿难“若起更披袈裟西向拜,当日所没处,为阿弥陀佛作礼”,即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在印度人心目中,落日是光明的归宿,是一切光明的究极依处。(25)为了净化印度人的这种心理,故佛法也作出相应的适应,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梵语Amitqyus,译义即是无量寿。阿弥陀佛的寿命是无量无尽,不可计算,《无量寿经》说:“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劫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26)阿弥陀佛既是无量的寿命,永远救度众生,这是合乎信徒的要求,在宗教施设上有高度意义。
由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横遍十方的,佛的寿命是竖穷三际的。在无限的光明、无限的寿命中,既代表着一切诸佛的共同德性,又即能适应众生无限光明与寿命的要求。阿弥陀佛在因地作法藏比丘时,选择二百一十亿佛国作为参考,集合这些佛土的优胜处为自己净土的蓝图。这是以无量佛土的胜妙,集成阿弥陀佛的须摩提(Sukhqvat])国土,无量佛土中最清净的佛土。“胜过一切,唯我第一”是阿弥陀佛的根本特性。阿弥陀佛的这一特性,与传统佛教思想并不契合,在其流传中必然受到了一神教的影响,印顺法师说:
如从适应印度宗教文化的观点来说,阿弥陀佛的本生──法藏比丘发愿,成就净土,化度一切众生,是深受一神教的影响;在精神上,与‘佛佛平等’说不同。(27)
在大乘兴起之初,坚持“佛佛平等”的一贯理念,认为究竟佛土是不可能有差别的;而佛身与佛土的差别,不过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机(应化)而已。随着净土思想的逐渐发展,所以也就出现阿弥陀佛本生──法藏比丘,觉得现有的佛与佛土都不够圆满、理想,于是发愿成就胜过一切佛土、胜过一切佛,这也合乎人性的需要,而为广大众生所接受。
4、药师佛
药师,梵名Bhai2ajyaguru,音译作鞞杀社寠噜。又称作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庄严如极乐世界。
现代谈到药师,只是配药的人,而古代却不然,药师与医生的含义是一样的。佛法中常称佛陀为无上医王或大药师,因佛能治疗一切众生的种种疾病。凡世界众生无时不在惑业中,身心充满诸病。经说:人的生理上有三种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三种病:贪、嗔、痴。佛能拔除众苦,善治诸病,以物药治身病,以法药治心病。在佛法中,因众生有八万四千病,所以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法门就是法药。药师本为一切佛的通称,一切诸佛都是大药师,不过东方净土的药师如来,特别重视消灾延寿,特重于治理众生的身病,所以特以药师为名。琉璃──毗琉璃,译为远山宝,是青色宝。在小世界的中间,有最高的须弥山,四面是四宝所成的。南面是毗琉璃宝所成的,所以我们──南阎浮提的众生,仰望虚空,见有青色。青天,就是须弥山的琉璃宝光,反射于虚空所致。印顺法师的《药师经讲记》、吴信如《药师经法研究》都以两种含义来说明琉璃光:
一、依众生的心境说,辅助药师佛宣扬正法的菩萨是日光遍照与月光遍照二菩萨。前面说过,琉璃光系由远山宝映现于空际的光彩;而此二菩萨,以名喻德,当然如日月行空,普照一切。太阳光给人以热力、光明、幸福和希望,月亮给人以清凉、安宁、幽静的境界,这都为人生所必需的。众生──人类在生死轮回中,都有一种向上、向光明的趣向和要求;佛陀随应众生的心境,也就以明净的青天与日月,表征如来的德行,显示人类最高的理想界。
二、约佛陀的证境说:琉璃光,即佛的自证境界。因为如如智契如如理,在平等一法界中,显发无边光明清净功德,朗耀皎洁,平等无差别,不是混混沌沌,漆黑一团,故喻佛的自证境为琉璃光。总的来说,东方净琉璃世界,表佛现证的清净法界;琉璃光,表无上菩提契证法界的德行;琉璃光(青天)是本体,日月运行于青天,放播光明,可说为琉璃光而起的妙用。(28)
中国人一向重视太阳,印度特别对月亮有兴趣,特重宁静与清凉的特质。本来,动与静,热烈与安静,温暖与清凉,应互相协调而求平衡。我们学佛,从凡夫到圣者的境界,必须发挥这两方面的德行;对治人世的嚣狂凌乱,应重视清凉与宁静。近年来世界局势动荡莫测,文化思潮愈益芜杂纷乱,宁静清凉的人生性德,也就越来越没落,因此在现代社会宏扬药师法门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也是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以上对四大净土的教主简单地叙述,可以发现每位教主都有各自的特质,也就是说各有自己的优胜处。这四位佛菩萨都是现在存在的佛菩萨,其中阿閦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是他方佛,弥勒是此土的补处菩萨,将于人间成佛。并且,在佛教史上,药师出现最晚,受净土与密教影响很大。
在因地修行时,弥勒是以易行道为主,如《大宝积经》的《弥勒菩萨所问会》说:“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不能施舍手足头目,但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集无上正等菩提。”不过,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弥勒菩萨却表现出“不厌生死苦,不欣涅槃乐”的积极入世度生的大乘菩萨精神,经说:“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这就属于难行道。所以,廖阅鹏的《净土三系之研究》说:“弥勒菩萨的修行历程很完整,颇能作为一般人的代表:前半段修易行道,下手较易,不致望而却步;等到福慧资粮积聚差不多了,再进一步修难行道,这时就能举重若轻了,难行道反而是易行道,易于成佛了。”(29)阿閦佛是初期大乘出现的,有浓厚的释尊影子,故因地修行与释尊一样是难行道。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以净土为中心,成佛后也以净土摄受众生,其愿行完全与净土结合。药师佛在因地时,除了以成就净土外,也重视在现世摄受众生。
弥勒菩萨的得名因缘是因地发慈心,修慈心三昧,不食众生肉;阿閦佛的得名因缘是因地发心于一切众生不起嗔恚;药师佛在因地“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30)以种种法药、物药医治众生的身心诸病,立足有情的现生安乐,进而引导众生趣入究竟的解脱,虽然诸佛皆可名药师,但以琉璃光如来以此为最胜,故特得名药师佛。阿弥陀佛的名字却呈现殊异的意趣,其无量光、无量寿的涵义重于佛身果德的彰显,其超越一切佛的根本特性与“佛佛平等”的原则违背,有着浓厚的一神教的色彩。我们可经从这些佛菩萨的名号中,了解到四大净土的一些特质,及其成就净土的因行,从而发愿学习佛菩萨的因行愿心,也成就如佛菩萨一样的净土,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佛。
注 释:
(1)《佛光大辞典》(第七册),6424页,书目文献出版社据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6月影印。
(2)《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大正藏》卷3,458a。
(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9,《大正藏》卷10,435b。
(4)《大宝积经》卷111,《弥勒菩萨所问会》,《大正藏》卷11,629c。
(5)《大宝积经》卷111,《弥勒菩萨所问会》,《大正藏》卷11,630a。
(6)《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大正藏》卷12,188c。
(7)印顺法师《净土新论》(收于《净土与禅》),17页,台北正闻出版社,1990年。
(8)《弥勒大成佛经》,《大正藏》卷14,428c。
(9)《大宝积经》卷111,《弥勒菩萨所问会》,《大正藏》卷11,628c。
(10)《净土与禅》,18页。
(11)廖阅鹏《净土三系之研究》,17页,台北佛光出版社,1989年。
(12)《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卷14,418c。
(13)香川孝雄《弥勒思想的展开》,《弥勒净土与菩萨行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9册),43页,1979年。
(14)《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藏》卷11,751c-752a。
(15)《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藏》卷11,753a、756b。
(16)《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476页。
(17)《净土与禅》,21页。
(18)《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卷12,343b 、c。
(19)《般舟三昧经》,《大正藏》卷13,898a。
(20)《净土与禅》,22页。
(21)《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藏》卷12,302b。
(22)《无量寿经》卷上,《大正藏》卷12,270a-b。
(23)《净土与禅》,23页;《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803-804页。
(24)矢吹庆辉《阿弥陀佛の研究》,43-68页,明治书院,1943年。
(25)《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藏》卷12,316b。
(26)《无量寿经》卷上,《大正藏》卷12,270b。
(27)《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479页。
(28)印顺法师《药师经讲记》,12-16页,台北正闻出版社,1991年;吴信如《药师经法研究》(第一、二辑),9-11页,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年。
(29)《净土三系之研究》,161页。
(30)《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正藏》卷14,405a。
2.若您发现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