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介绍佛法之四:怎样做一个居士
在家人信仰了佛教,通常被称为居士。
那末,做一个居士,跟普通的在家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佛教在中国,信仰的人最多,误解的人也最多,多数人所以为的佛教,就 是那些供奉偶像的寺庙,那些为死人念经的僧尼,那些木鱼,那些钟磬,那些 ……就代表了佛教。所以,也就认定佛教是消极的,是逃避现实的。
其实,那些只是出家人的佛教,而且还是变质流俗了的佛教。因为佛教的 根本精神,几乎已被这股流俗的浪涛所吞没了,因为佛教的信徒,分有出家与 在家的两大类,出家人的本务是修道与传道并住持佛教,至于表达大乘入世的 菩萨精神并作佛教的外护者,却是在家的居士。
三类法门
修学佛法的法门虽多,若从大体上说,可分三大类:
第一是人天道。
第二是解脱道。
第三是菩萨道。
学佛的宗旨,是在求取解脱道,学佛的着力点,却在于人天道,尤其是人 道,乃是生死与解脱的最大关键。所以,学佛的人,不能离开了人天道而另求 解脱道。
解脱道的求取,也不等于佛果的圆成,解脱生死的人,并不就是成了佛的 人,要想成佛,必须将人天道与解脱道兼顾并重,这便称为菩萨道。
从性质上说,人天道是偏重于福业的经营,比如布施、救济、放生、戒杀 、社会公益等等;解脱道是偏重于慧业的修持,比如持戒、修禅、拜佛、念佛 、听经、看经等等。最要紧的,还是在于恋世与出世的区别:如有恋世的心,虽 修慧业,仍是人天福报;如有出世的心,虽营福业,也归解脱之道。
毫无疑问地,学佛的目的,不在人天道,佛教的态度,也不仅在解脱道。 自求解脱,也要使得一切众生求得解脱,自求解脱是慧业,助他解脱是福业,福 慧双修的,便是菩萨道。可见,佛教的宗旨虽是出世的,佛教的方法却是入世 的。因为自求解脱,是求解脱世间的种种苦恼,所谓出世,是出离世间的苦恼 。救济众生,是为帮助众生解脱世间的种种苦恼,虽然出世,却不逃世。同时 ,佛教所谓的解脱,是重于心——精神的自在,不受五欲(粗) 的烦恼的束缚,便是心解脱,便可离欲界而生色无色界,乃至出离生 死;若能不受无明(细)的习业及无知的束缚,便是慧 解脱,便可超脱生死,乃至成佛。因此,解脱了的人,固然不受生死的束缚,但 也并不就是不受生死,为了度众生,他们仍须生死。不过,他们的生死,是出于 自由意志(愿力)的自主,不同于一般凡夫的生死,是 由于烦恼造作(业力)的牵引。正像一个去监狱为犯人 讲演的自由人,虽也进入监狱,接触了犯人,但他的心理感受,与被法律制裁 而监禁在狱中的犯人,是不同的。所以,已经解脱了的人,虽入生死,仍不 以生死为苦,虽在生死,却不受生死的束缚。
解脱道与菩萨道
修持解脱道,毫无疑问,是佛教的本意;解脱道的修持工夫,也 毫无疑问,是以出家的身分为宜,至少,出家人的牵挂没有在家人那么多。所 以,出家人可证小乘四果,在家人最多只能证到三果,南传的北道派,虽主张 在家人也可证到四果,但其既证四果,必然就会出家。
说到菩萨道,无疑地,菩萨道的精神,是佛教的根本,菩萨道的修持者, 则以在家的身分更为相宜,至少,在家人的生活范围,可比出家人更大更广, 深入群众而接触群众,正是摄化群众的最佳方便,所以佛经中的菩萨,除了极 少数外,都是现的在家相,乃至最后一生在兜率内院的菩萨,也是现的天人 相,而非出家相。当然,现在家相的菩萨,并不即有男女性的差别,三界内的 色界天,已经没有男女欲,何况是圣位的菩萨。菩萨多现在家相的原因,乃在 说明菩萨道的修持者,最适合在家人的身分。
解脱道是可贵的,但还不如菩萨道更加可贵。因为菩萨道的修持者,除了 自求解脱,还要助人解脱;既是解脱道的求证(或已取得)者,也是人天道的实行者。从实质上说,菩萨虽现在家身,却比出家圣者 更伟大。这也正是大乘佛教一向责斥小乘心行的基本原因。
但是,在家人,实践人天道的福业,是容易的,只要出钱出力,多做社会 公益的慈善事业,就行了;至于要求在家人能像莲花生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 ——修持解脱道,那就比较难了。如果只行人天道而不修解脱道,那仅仅是人 天道而非菩萨道,只能换取来世人天界中的福报,不能解脱生死,更不能自主 生死。这也就是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加尊贵与超胜的因素之一。
根据这一要求,便可进一步的知道,同样的在家人,信佛与未信佛的人, 是不同的,未信佛的在家人,纵然他是最伟大的慈善家,那也仅可获得人间及 六欲天的福报,福报享尽,仍要堕落三涂——傍生、饿鬼、地狱中去受苦。至于 信了佛的在家人,纵然不能确实修持解脱道,也能对于解脱之道,生一向往之 心,所以也必将进而修持解脱道,今生修不成,来生乃至许多许多的来生之后 ,必将有修成解脱道而得到解脱道的希望;信佛的在家人,纵然不能积极地经 营人天福业,最低限度,也不致积极地造作三涂的恶业。所以,同样是在家人 ,信佛的要比未信佛的,前途更有希望,也更有保障。
居士宜修菩萨道
到此,我们就要谈到居士的问题了。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多以为“居士”这个名称,是佛教称呼在家男女信徒 的专有名词,其实不然。
在佛教的原始圣典中,尤其是在律部之中,居士乃是俗人的通称,梵语称 为迦罗越,不论信佛不信佛,凡是居家之士,便可以称为居士。男的称居士, 女的称居士妇,是对已婚俗人的通称。故在罗什法师的解释是:“外国白衣多 财富乐者,名为居士。”(注维摩经卷一)十诵律卷六则 说:“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罗门种,余在家白衣,是名居士。”
在中国,运用居士一词的,也不是以佛教为始,在礼记中就有“居士锦带 ”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所以在中国古籍中,往 往见到一些文人雅士,每喜以居士自号,但那并不表示他们是佛教的信徒。
佛教习以居士称呼在家的信徒,大概是从维摩居士而来,维摩居士,确可 称为居士,但也因此而被后人附会,如慧远大师维摩经疏卷一说:“居士有二 :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
正因如此,居士一名,渐渐地,也就成了佛教的专用。清朝的彭际清,编 写一部在家佛徒的传记,也以“居士传”为命名。实际上,以居士称呼学佛的 居家之士,固然没有什么不可,若以中国人的观念,以隐士的含意,来比附学 佛的居家之士,那是不妥当的,甚至是意义相反的。因为,隐士是过独善其身 ——明哲保身的生活,居家的学佛之士,应该是菩萨道的实行者——为度众生 ,可以不惜生命,自求解脱,也必助人解脱,这,怎么可以与隐士同一意义?
然而,既已相沿成习,我们也只好随俗称呼了。
照理,一个名副其实的在家居士,便是一位大乘的菩萨。
虽然,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是简单的事,太虚大师曾说:“正 须入祖位者,乃能宏大乘教,否则……但能令得人天权小之益,及种大乘善根 ,不入大乘。”(佛法导言)要到禅宗的破了三关,相 当于六根清净位,才入祖位,入了祖位,才能弘扬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菩萨 道,真是难能可贵。
可是,我们总不该因了菩萨道的难行而就不行,虽然不能即生成就优入圣 位的大乘菩萨,如若继续种下了大乘的善根,终究必将成为优入圣位的大乘菩 萨。
所以在家的居士们,不要气馁,在家人虽在解脱道的求取上比出家人相差 一阶,然在菩萨道的实践上,却比出家人的条件优胜得多。
菩萨道的重心
我们知道,人天道的主要德自,是五戒十善(杀生 、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为五项必戒的德目,故称五戒;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欲、不恚、不邪见,称为 十善——详细内容,请参阅拙著“戒律学纲要”第三篇“人间天上的护照”) ;解脱道的主要德目,是戒、定、慧的三学;菩萨道的主要德目,是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六度包含了三学,三学又包含 了五戒十善。所以,菩萨道才是佛教的根本道。
然在六度之中,乃以布施为首,可见,菩萨道的实践,是以布施为重心, 因为要度众生,必须先要安慰众生,先使众生在物质上与精神上,得到了安慰 ,然后才能对你发生好感,接受你的化导,并也信任你的化导。
布施,分有财施、法施(离苦的方法)、无畏施(给怯弱者鼓励)三种,财施属于物质的,法施与无畏施属 于精神的。理想的布施工作,是能三种并重。但在一般的众生( 人),在现实生活的驱迫之下,对于物质的要求救济,远比对于精神 的要求寄托,更为急切,首先使他吃饱了穿暖了,才能再谈精神的追求。在 佛教,以布施的工作来说,居士要比僧尼更能做得彻底,因为根据律制,出家 人是不该有财富也不会有财富的,既然没有财富的积蓄,对于物质的布施,就 无法做到,即或今日的僧尼,未见有几人是把银钱一戒持得清净的,但是除了 公有的寺产,也不致有太多的私产。所以,出家人,只能以佛法布施,以无畏 的精神鼓励,却不能利用物质来救济。虽在佛经中说,布施的功德,以佛法的 布施,最为殊胜。但在前面说过,接引众生的先决条件,应以物质第一。至于 教化众生离苦得乐——走向解脱之道,那才是佛法的功能,这个功德虽大,却 不是解除现实贫困的直接方法。同时,在所有的出家人之中,能以佛法及无畏 来布施的百分比,也是相当低的,我们在原始圣典中可以得到证明:佛世的出家 弟子,经常随从的,约有一千人左右,那些多数是大阿罗汉,此外的凡圣僧尼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但在僧团中能起领导作用的,不过数十位而已,对于弘 化方面有大成就并有名字记载的人,比数上也是非常之少,虽然圣典的记载, 不免挂一漏万,但在法施方面真起大作用的人,确实不会太多,那当属于事实 。后世的僧尼,当然更加不用说了。因为出家人是以修持解脱道为主,行有余 力,才能谈到救济众生的工作。
至于居士,如果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菩萨道的实行者,也便可以做到三施并 重了;自己有财富,可用物质救济贫困,自己深通佛法的胜义,可以用来教化众 生,安慰众生,鼓励众生。
所以,真正的大乘精神,虽由出家的大菩萨乃至佛陀的设化,一般凡夫的 出家人则不能充分表达出来,唯有发大心的在家居士,才是菩萨道的理想实行 者。
当然,这所说的理想居士,在历史的记载上,也是数得清的。至于一般的 居士,确实不容易做到理想那样的境地。有钱的居士,能够以财物布施,但 也仅止于财物的布施,未必也能够深达佛法的胜义而用佛法布施。若期他们进一 步地对于解脱道的欣求,那是难上加难了(当然不是没有);所以,他们的布施,仍是局限于人天福业的经营。
至于深达佛法胜义的居士,虽可做到法施,但他们未必就是大富长者,对 于物质的布施,也就力不从心了。大多数的正信居士,是在人天道与解脱道的 交叉路口徘徊,既向往解脱道,却无法摆脱人天业;乃是在人天业中,慕求 解脱之道。他们当然还是幸运的,也是可敬的,最低限度,他们必将走上解脱 之道,乃至走上真菩萨道的。
居士应具的条件
上面,是讲理想的居士,理想的居士,是从一般的居士中产生的 ,也是要从一般居士的立足点上做起的。那么,一般的居士,应具备一些什么 条件呢?
在杂阿含经(三三•九二七等)的规定,在家居士 ,应该具足五个条件,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
第一、信具足:信心第一要紧,如不建立深切的信心,一切的问题,都是 不必谈的。对佛教,首先要有正确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 们离苦得乐,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说的。佛法是由僧众结集 (编辑)、传流、住持、弘扬的,所以也要信仰。合起来,便是信仰 “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信仰的入门,便是归依三宝,归依三宝, 是将整个的身心,无条件地汩没在三宝的光辉与恩德之中,归依三宝之后,便 能从三宝的启导之下,得到人生大道的指归——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 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
第二、戒具足:主要是指五戒——不杀生(不杀动物,而非 即是吃素)、不偷盗、不邪淫(不与夫妇之外的异性交 接)、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本是三归弟子的必修德目,归依三宝 与受持五戒,本不该看做两个阶段的两层意义,如果归依了三宝而不受持五戒, 好比只向学校登记注册,而不真去上课求学,那只是种善根而得不到现实的利 益。五戒十善是人天道中的人天业,如果不能受持五戒,那就连人天道中的人 天果位都保不住,岂能解脱生死?
如果向往出家生活,而又为现实环境之所不许,那也不妨于五戒之外,可 以另于每月阴历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 最后两日),受持以一日一夜为期限的八关戒斋,所谓八关戒斋,是 指: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淫(一日一夜不可与异性交接)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不着香花,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
(七)不坐卧高广大床。
(八)不非时食(俗称持午,过日中之后,只许饮水,不得 进食——这一条戒的详细内容,请参阅拙著“佛教制度与生活”一书中的“佛教 的饮食规制”)。
有关八关戒斋的详细内容,请参阅拙著“戒律学纲要”第四篇“ 了生脱死的门径”。
如果修菩萨道的居士,另外可以加受菩萨戒,这虽不是阿含经中的规定, 但在大乘佛教的居士,确有受持菩萨戒的必要,因为受戒一事,相似于宣誓, 且比宣誓的意义更庄严,比宣誓的效用更宏大;戒的力量乃是抗恶性极强的防 腐剂。菩萨戒的主要内容,请参阅“戒律学纲要”第七篇“三世诸佛的摇篮” 。
第三、施具足:施的内容,是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师长、三宝;以悲悯心 布施孤苦贫病;以公益施舍,促成社会大众的福利。
第四、闻具足:持戒、布施,是重于福德的培养与经营,若要求得佛法的 正知正见,并期如理奉行佛法的话,那就必须从闻法入手。看经,也是闻法之 一,但是,经义博大精深,亲近善知识,“往诣塔寺”,“专心听法”的点化 讲授,仍是必须。这该是居士进寺院的最大目的。
第五、慧具足:这是对于真谛的体会或领悟,这是从闻法的精进实践而得 的一种实证经验。佛陀时代,每对俗人说一次法,便有很多人,由闻法而见谛 ,证得初果,那就是慧具足的典型。
居士的家庭生活
一个居士,虽然归依了三宝,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 就该照着俗人的生活轨范去生活,而且要比没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积极、更 和谐、更美满、更有朝气、更有活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得自己愉快 ,使得他人敬仰,并使他人乐意来接受自己的影响。
俗人生活的第一要务,便是建设和乐的家庭,对父母要尽孝,对子女要慈 爱,敬与养,教与育,做到自己最大的可能,才算尽了父母与子女的责任。夫 妇,是家庭的重心,彼此之间,一定要坚守贞操,要敬爱对方,要体贴对方, 夫妇间的感情融洽了,纵然是菜根布衣的生活,仍是一个可爱的家庭。
家庭和乐,主要是建立在夫妇之间的感情上;家庭的幸福,主要是赖于经 济收支的平衡。居士,应当从事各种正当的职业,来谋求生活的所需,除了屠 业(包括渔业及荤菜馆等)、盗业(包括 赌业及走私等)、淫业(包括酒家、舞场、妓院等), 其他的或农、或工、或经商、或公教,都是可以选择的。有了收入, 必须量入为出,在善生经中,佛为居士的收入,分作四分来处理:一分为饮食 (家计的生活),一分为田业(营业的资 本),一分为贮藏(家中的储蓄),一分为给 予耕作商人而生利息(放款的利润)。以这样的经济计 划,来计划家庭的经济,实在是最安全也是最科学的分配。
但是,经济的作用是在促成生活的幸福,是在达到道德的目的。所以,佛 陀责斥收入超过支出的守财奴,把他们喻为饿死狗;更责斥支出超出收入的人 ,把他们喻为没有种子的优昙钵果。
先把家庭经济的基础巩固了以后,除了家庭正常生活的所需,如果仍有余 力的话,就该用于家庭以外的福德——供养三宝及公益慈善等的事业中去了。 所以杂阿含经中也说,居士的财产,应该分作三种用途:一是供养父母;一是 养育妻子儿女乃至周济亲属、朋友、仆从等;一是供养沙门婆罗门(三宝即在其中)。
一个居士,应该时常亲近三宝,但如不顾家庭的事务,放弃了对 于父母子女及夫妇的责任,专来亲近三宝,那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已经尽 了对于家庭的责任。
一个居士,应该无条件地供养三宝,但如克扣了父母的所需,减少了子女 的营养,节省了丈夫或妻子的生活费,降低了仆人的工资等等,拿来供养三宝 ,那也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得到了对方的心许,或者是出自各人的自动。
因为,一个居士,不能由于信佛而破坏了家庭的和乐,应该由于信了佛的 缘故,而使家庭更加和乐起来。否则的话,你的家人,因为不满你的不顾家庭 而只顾三宝,他们不但对你起反感,也连带着对佛教起反感。这样一来,你本 为了恭敬三宝,却使你的亲人变成了三宝的反对者,这是非常不幸的事。我在 前面说过,居士是理想的菩萨道的实行者,菩萨是以救度众生为要务。如今, 你把自己的亲人,拒之于三宝的千里以外,还谈什么救度众生呢?
居士的社会生活
有人说,人类是社会的动物,所以,凡是人的生活,便不能脱离 社会。所谓社会的定义,应该是“有组织的团体”,所以,我们最大的社会, 可以包括全体人类,最小的社会,可以小到仅仅是二人以上的结合。
因此,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社会是家庭的扩大。家庭,可以少到仅仅是夫 妇两人的结合,社会可以大到全人类的组织,乃至在未来的太空世纪,可将星 际的人类也概括在内。所以,社会的含义是不受空间及时间所限制的。
从佛教的立场说,一个在家的居士,他所活动的范围,可比一个出家的僧 侣,深广得多,他所隶属的社会,也比出家的僧侣,繁复得多。所以,就居士 而谈社会生活,乃是必须的。一个居士,在家庭中,有着很多的身分:对父母 而言,是儿女,对儿女而言,是父母;对弟妹而言,是兄姊,对兄姊而言,是 弟妹;对配偶而言,是夫妻;对父母的父母,对儿女的儿女,乃至对亲属的亲 属等等,皆会成为各各不同的身份。由一个家庭扩大而成为一个家族,再扩大 至家族以外的社会:对老师而言,是弟子,对弟子而言,是老师;对领导而言 ,是属下,对属下而言,是领导;对政府而言,是人民;对团体而言,是团员 、党员、社员、会员;尚有朋友的朋友,关系人的关系人等等,都是形成社会形态的 因素。一个居士,就是生活在如此繁复的社会关系之中。一个理想的菩萨道的 实行者,便很乐意生活在如此繁复的社会关系之中。因为,有了关系,才有接 触的机会,有了接触的机会,才能引导他们归向解脱之道的唯一处所——佛法 僧三宝。
但是,要度众生,单凭一股宗教狂热的情绪是不中用的,宗教的狂热,固 然能使人们生出赴汤蹈火的勇气,去宣传、去辩论、去冲锋、去陷阵、去战斗 、去牺牲,但那决计不能持久,也决计不能产生深远的良好影响。
佛教,是以服务社会为菩萨道的表徵,佛在往昔的无数生中,以种种身分 、种种形态、种种方式,深入种种的族类群中,每每能居王的地位。所谓王, 就是领袖,那些领袖的地位,不是仗武力打得来的,全是以服务大众的道德价值所 感召而致的,因为,唯有真正能为大众谋幸福的人,才是最够资格做大众领袖 的人,才是最能赢得众望所归并心悦诚服的人。
因此,一个理想的居士,虽然不必在任何场合都要以领袖的姿态出现,至 少,他该是受到任何场合所欢迎的人,乃至是能受到任何场合所尊敬的人。可惜 不幸的很,就我所知,有些居士,当他们信佛学佛之后,竟与他们的社会关系 疏远了、冷淡了、隔阂了,甚至被人视为孤独、冷漠、不近情理的怪物了。当 然,这是由于他们的慕道心切,他们一心向往解脱之道的出世生活,所以跟他 们的社会关系,渐渐地脱节了,接不上了。但是,我要告诉他们,这不是一个 居士应有的态度,修道的居士,也是不该如此的。纵然是出了家的人,对于名 利物欲,固然要冷,对于社会公益,仍当要热。事实上,在佛教史上凡是有大 成就证大果位的人,对于社会的大众,无一不是热烘烘的。这种热,就是悲心— —菩提心的流露。信佛学佛,是为发菩提心,信佛学佛之后的居士,反而放下 了菩提心,岂不成了背道而驰?最低限度,一个居士,不该是惹人讨厌的对象 。要不然,那就是他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乃至是亏辱了职守!既然不尽职守 ,仍然享受职守上的待遇或权利,便是一种债务,便是一种罪行,便是一种因 果!那绝不是一个居士的本色。实际上,人,凡有生活的权利,必然也有生活 的义务,即使出了家的人,也不能例外。一个佛教徒的本色,应该是多尽义务 ,少享权利,才能获得他人的爱戴。
因此,佛为统摄一切团体——社会的要求,说了四种德目,称为四摄法。 摄是统摄和摄受,也就是领导或化导的意思。所谓四摄法,就是领袖人物所不 可缺少的四种处世方法,切实地做好了四摄法的工作,便能感化群众,也能领 导群众了。
四摄法的名称,就是:
第一、布施:布施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佛教凡是涉及社会人群的德目, 无不注重布施,凡是有关居士的德目,无不鼓励布施,所以在优婆塞戒经中, 虽列六度,但却特别着重布施一度的反覆阐扬。因为唯有布施,才能使得社会 的贫富,得到适当的调节,也唯有布施,最能表达佛教的慈悲精神。一般人, 误会了布施的原义,以为施主的名称,是居士对于寺庙所专用的。事实上,为 三宝出钱,最好称为恭敬供养,为贫病孤苦的赈济,才是名副其实的布施。居 士以财物布施,可以称为施主,僧尼以佛法布施,何尝又不是施主?说也难怪 ,末世的僧尼,多数只知劝请居士们给寺院出钱,而积极举办佛教公益事业的 鼓励,却又很少做到,这是今后中国佛教的一大课题!
当然,布施是一种福业,佛将福业的对象分为八类,称为八福田,那就是 :佛、圣人(是大小乘未登佛位的圣者,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 地以上)、和尚(亲教师——是指出家人受戒时的主持 人,居士没有和尚)、阿梨(轨范师——是教读师、 依止师、戒师、归依师等)、僧宝、父、母、病人。在这八种福田之 中,居士在家应当首重父母,其次是佛、是圣人等,不供养父母而来供养三宝 ,那不是佛所希望的事。但是梵网经中又说:“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 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这就是鼓励大家多做慈 济事业。供养三宝当然要紧,救济贫病于死生的边缘者,尤其要紧。平时,除 了父母,当以供养三宝为第一;遇到特殊情况,若有余力,当以济困扶厄为第 一.这是居士们必须明白的事。
第二、爱语:所谓爱语,不是谈恋爱,也不是阿谀谄媚,而是用和悦的态 度,来与他人共同谈论,这是由于悲心的自然流露。因为,菩萨看众生,没有 一个不是自己的知亲骨肉,没有一个不是大善知识,没有一个不是未来的佛。 所以,只有敬之爱之而唯恐不及。所以,佛教所说的爱语,不仅是谈话的技巧 而已,而是一种真诚恳切、和蔼融洽、感人肺腑的谈话。这,就是得到了佛化 实益之后的一种受用,一种智慧,一种修养。比如,对于苦难者的慰问,对于 失败者的鼓励,对于成功者的赞美,对于顽劣者的劝勉(必要时 也可以用呵斥来达成劝勉的目的)等等。一种和悦而恳切的谈话,总 是受人欢迎的,这种谈话,便能促成社会的和乐、进步、安宁。我们知道,最 善于调解纠纷的人,也必是最适宜做领袖的人,至少也是最能受人欢迎的人。 万一遇到不可理喻的人,那也只好由着他去,不必勉强。
第三、利行:所谓利行,是指对团体公益的谋求和促进,用现代名词来说 ,就是为社会服务。现代民选的官员,竞选时也都是说为了服务国家、服务人 民、服务乡里等等。实际上也的确应该如此,我们在任何一个团体,均可体验 得到,凡是最能为团体利益着想,并且最能帮助大家解决困难的人,必然也是 众望所归的人,一个伟大的领袖,必然有他对于社会所付出的贡献——服务。
第四、同事:所谓同事,是将自己融入于他所处的社会,将自己变为社会 所公有的人,随着社会的需要而改变自己,而变成社会所需要的一个人。释迦 世尊在菩萨阶段的随类应化,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都是同事的最佳典型 。但是,将自己融入社会,并不等于随着社会的感染而消失了自己。融入社会 的目的,是为领导社会,感化社会。所以日本的道元禅师把同事的定义这样解 释:“初使自己同于他,后则使他同于自己。”(正法眼藏四摄 法卷)
总之,四摄法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德目,小至一家,大至全 人类,能有多大程度的实践,必有多大程度的效果。一个居士,应当随分随力 地去做,才不致被教外的人误以为佛教徒是消极的逃世者,才能进一步地化导 社会而净化我们的社会。
居士的宗教生活
从原始圣典如阿含部及律部中看,居士的宗教生活,也就是三归 、五戒、八正道、五法具足、四摄法等的生活,居士与一般俗人生活的不同处 ,也是从这些德目的实行之中表露出来,这些德目,上面已讲过了。
所未讲的,是修持解脱道的问题。解脱道不离戒、定、慧,这可参阅我的另 一篇拙作“怎样修持解脱道”,便可获得一个概要。在此不再赘述。
但是,在一个居士的日常生活之中,必须每日抽出最低限度的时 间,来将身心全部交给自己的信仰,如能定时定数,那是最好,至少每天不得 少过两次。这就是用来修持;配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拜佛、静坐、诵经、念佛 (如环境嘈杂,观想默念即可)、忏悔(包括 毫不容情地反省,至诚恳切地悔过,以及对于三宝恩德的感仰),选 定一两种,作为日常的恒课,但于忏悔一项,不能缺少,唯有在不断地忏悔之 中,才能不断地改往修来,才能不断地迈向成佛之道;唯有天天都是生活在“ 觉今是而昨非”的新境界中,才是最能变换气质的人,才是最有新希望最有 新发现的人。古人的宗教经验,往往也是从忏悔之中得来的,忏悔不一定要仪 式,跪着,坐着,站着,均无不可。不过,凡在功课之时,必须放下万缘,一 心归命、纵然少到每次仅仅数分钟,行持久了,日子长了,必有效验可观。至 少,对于人生的境界,必将开朗豁达,这也就是解脱道的实践工夫。
如果时机因缘许可,应当设法多参加寺院中比较长期的法会,全力精进, 但也不能仅靠参加法会,否则便成为一曝十寒,得不上力。
居士,如果希望吃素,那是很好的,但你一定先要求得家人一致而充分的 谅解;如果希望在每月的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那你至少要预先徵得你丈夫 或妻子的同意。否则,因了学佛,而使家庭失去和乐,那是不应当的。
总之,一个居士,应当是一位菩萨道的实行者,首先要变换自己的气质, 再来佛化家庭,然后佛化社会。居士当拥护三宝,切不可毁谤三宝。
附记:
本篇及下一篇“怎样修持解脱道”,系应佛 教文化处的要求而写,曾于一九六四年及一九六五年单行印刷两版。列为 “佛教小丛书”的两种。
(作者:圣严法师)
2.若您发现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