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子诗集》与《卍莲诗钞》的特点
《寒山子诗集》与《卍莲诗钞》的特点
□ 林子周 陈剑秋
摘 要 《寒山子诗集》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好诗集,寒山子的诗歌通俗易懂,深藏佛法玄机。即便这部诗集已传颂千年,诗歌中的许多思想内容,还能与现代人沟通,起着良好的教化人生作用。本文以《寒山子诗集》与天台宗祖庭的另一位佛学大师的诗集《卍莲诗钞》作对比,以阐述两种诗集的特色,和两个朝代不同高僧的性格。
关键词:寒山诗集 卍莲诗钞 特点
寒山子不知其真实姓名,因隐居天台寒岩,故名寒山子(又简称寒山)。他与天台国清寺橱僧拾得相见如故。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遗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丰干和尚“拾得”之后,便名“拾得”。他们两人性格接近,情同手足,放荡不羁,常衣冠不齐,蓬头垢面,状如乞丐。但他们创作了大量的僧诗,在中国诗坛颇有影响。浙江台州刺史闾邱胤令国清寺僧道翘搜辑的《寒山子诗集》三卷,内收五言诗285首、七言诗20首、三言诗6首,共计311首。实质上《寒山子诗集》中,还有禅师丰干、诗僧拾得的一部分诗。因此,世人也把《寒山子诗集》称为“三隐集”。全诗多类偈颂,而时有名理。
“三隐”后来被天台国清寺尊为佛教菩萨。“三隐集”一直影响中国诗坛上千年。寒山、拾得二僧,于雍正十一年,被御封为“和合二圣”,因而影响全国。
历史上有无数高僧,写过大量的僧诗。唐代在天台当过和尚的高僧寒山、拾得是大家公认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们想借用清代同在天台国清寺参禅悟道,而成为一代宗师的晓柔法师的作品《卍莲诗钞》,与《寒山子诗集》作一下比较,便可以全面地清楚地看出他们的诗歌创作特色。
(一)《卍莲诗钞》,是温州晓柔法师(号卍莲)的诗集。晓柔法师的《卍莲诗钞》有110首诗,加上“净土诗百八”累计入书290首。
晓柔法师还是清代中国佛学方面具有很深造诣的一位宗师。他编写的《法华经演义》7卷20册(有些文献说成22卷),至今在海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 ;他对佛教天台宗的弘扬与传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近代高僧谛闲(1858—1932),他“在传法谱系上为住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三世 ”,他28岁那年,至上海龙华寺,“听晓柔法师讲《法华经》,颇有所悟,理解惭开……” 。可以说晓柔法师对他的一生,是非常有影响的。
在《普陀洛迦新志》 一文中,自宋至清,共记载“十方寄寓”的著名高僧22人,其中就有晓柔法师的身影。此文这样记述:
莲根
不知何许人。深信净土法门,刻定功课,日念六万声佛。善书,每写净土言句以送人。闲或作诗为文,发挥净土要义。住普陀修竹圆道两庵后之梵林篷数年。其地幽静,人莫能知。后不知归于何处,其殆决定往生净土者矣。
经与《平阳县志》和地方史料对照,这个“莲根”就是晓柔法师。
据记载:晓柔法师于道光丙午年(1846)在温州玉苍山法云寺剃染之后,次年在天台国清寺受具,数年之后参国清莲禅师破重关。在他的《卍莲诗钞》中,多次提到天台山以及国清寺。
(二)寒山子有缘于国清寺,晓柔法师更是与国清寺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在时间上跨越千百年,但他们的诗歌创作方面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我们不妨先从诗歌的内容、形式、格律入手,简单地归纳一下《寒山子诗集》的特点,并与《卍莲诗钞》作一个比较。
(一)内容::
《寒山子诗集》内容量大面宽,无所不容。从寒山的诗集上看,寒山、拾得二僧,他们几乎无所不谈。包括僧道、风景、世俗、酒肉、女人等等。
如《寒山子诗集》第1首: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
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寒山诗是僧诗,宣传六道轮回,因果报应,或者写风景世俗,诗中暗藏禅机禅理,教化世人,这是禅诗最基本的内容。
佛家还提到“不法二门”。但寒山诗不仅仅是这些。全诗的开头篇第一首诗,出人意料的是用道教专用咒语——“急急如律令”作为结束语。这首诗不排除是后人伪作的可能,或者是道家高人托名之作,但通览全诗,就会发现更多的相关内容。
再看第11首:
驱马度荒城,荒城动客情。高低旧雉堞,大小古坟茔。
自振孤蓬影,长凝拱木声。所嗟皆俗骨,仙史更无名。
“仙史”,应该是道教的修仙之词。还有第8首:
庄子说送终,天地为棺椁。吾归此有时,唯须一番箔。
死将喂青蝇,吊不劳白鹤。饿著首阳山,生廉死亦乐。
“庄子说送终”中的“庄子”,却是道教中的重量级人物。当代人把“庄子”与道教的鼻祖老子连在一起,说是“老庄思想”。不仅仅如此,书中还多次写到道教传说仙人常用的“白鹤”、“仙鹤”等等。
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佛道二教相左的事。而在寒山的诗中,不但没有排除道教,而且出现了佛道相融合的内容。有人说,寒山是先学道,后学佛的。也许说这就是依据。在寒山诗中,倡导佛道两教相融合。
晓柔法师是如何看待道教的呢?《卍莲诗钞》第11首《访虎溪联句》中:
统儒释道本相同, 究竟要推长老风。
三个诗翁联妙句, 七言律法演真空。
不求于佛通如隔, 有感乎心隔亦通。
一百廿三人结社, 往生都在藕花中。
晓柔法师佛道两教相融合的观点,与《寒山子诗集》中的观点是一样的。他们胸怀大局,博大精深。
寒山诗还写到“酒肉”、“女人”等内容:
《寒山子诗集》第14首:
城中娥眉女,珠佩何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
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
第35首:
三月蚕犹小,女人来采花。隈墙弄蝴蝶,临水掷虾蟆。
罗袖盛梅子,金鎞挑笋芽。斗论多物色,此地胜余家。
第61首:
春女衒容仪,相将南陌陲。看花愁日晚,隐树怕风吹。
年少从傍来,白马黄金羁。何须久相弄,儿家夫婿知。
写到女人的诗句很多很多,但都不含淫乱内容,大多是劝人为主,说到花不耐寒,人生易老,劝人弃恶扬善。
第53首:
有酒相招饮,有肉相呼吃。黄泉前后人,少壮须努力。
玉带暂时华,金钗非久饰。张翁与郑婆,一去无消息。
这其中写到酒与肉,是指别人吃的肉。不过,寒山是盛唐时隐居于天台山的圣僧,而宋代的济公,也是天台人。他却是一个连狗肉也敢偷吃的和尚。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是也。寒山常油头垢面,时常在国清寺对天长骂;而济公,人称他“颠和尚”,两人外表如一。但寒山是极力反对佛前念经,佛后吃肉之人。
如第74首:
不行真正道,随邪号行婆。口慙神佛少,心怀嫉妬多。
背后噇鱼肉,人前念佛陀。如此修身处,难应避奈何。
在晓柔法师的《卍莲诗钞》中,不写关于女人和酒肉之类的诗。他不写,但不等于他不会写。看来大量写“女人和酒肉”是寒山僧诗的一大特色;晓柔法师诗集中,不写“女人和酒肉”,也是晓柔法师诗钞的一大特色。
(二)形式:
《寒山子诗集》五言诗居多,《卍莲诗钞》七言诗居多。两个诗集的诗,都是以唐诗的格律诗出现,而且非常通俗易懂。尽管他们用的是书面语,但所写的诗句读来朗朗上口:
如《寒山子诗集》第17首:
四时无止息,年去又年来。万物有代谢,九天无朽摧。
东明又西暗,花落复花开。唯有黄泉客,冥冥去不回。
寒山诗创作的年代,距今有一千多年了,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记起来顺心,实在令人折服。
《卍莲诗钞》第12首《除夕》是这样写的:
年去年来年又年,心闲反笑世忙然。
时台春到千峰顶,佛号功收五味禅。
瓶钵生涯堪守岁,眉毛堕地且由天。
吟情不了如棋局,新旧韶光断复连。
两首不同年代的诗,出自两个高僧之手,都写得很好。寒山的诗,脍炙人口、酣畅淋漓;晓柔的诗,含意深刻、更具禅心。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更多:都在叹惜时光的流逝,世人的生死轮回,僧人的逍遥自在,充满着禅机禅理。
在《卍莲诗钞》的第13首《元旦》中的最后两句“四时宛转轮无息,年去年来年又年”,与《寒山子诗集》第17首的“四时无止息,年去又年来。”如同是寒山诗的扩写,如出一辙。
在对待贫穷、坐禅、时间等方面,只是在五言诗与七言诗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他们的思想确实比较接近。
《寒山子诗集》第171首:
一自遁寒山,养命餐山果。平生何所忧,此世随缘过。
日月如逝川,光阴石中火。任你天地移,我畅岩中坐。
《寒山子诗集》第172首:
我见世间人,茫茫走路尘。不知此中事,将何为去津。
荣华能几日,眷属片时亲。纵有千斤金,不如林下贫。
《卍莲诗钞》第48首《表怜》是这样写的:
古人忧道不忧贫, 淡薄家风我养神。
一日三餐常鼓腹, 衲衣本分岂悬鹑。
《卍莲诗钞》第68首《示学人行脚》:
光阴似箭日如梭,心地精明要琢磨。
师有匠成亲广博, 道多岐舛免蹉跎。
能消一念终归土,不识三身莫放他。
顿使本来渠面目,尽虚空界是弥陀。
前者是“日月如逝川,光阴石中火”,后者是 “光阴似箭日如梭”;前者是“纵有千斤金,不如林下贫”,后者是“古人忧道不忧贫, 淡薄家风我养神”。在诗歌中,跨越千年的时空隧道,晓柔法师简直可以用诗与寒山、拾得对话了。而晓柔法师的诗句创作内容,只谈僧道、风景、世俗。从寒山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寒山拾得是放荡不羁、衣冠破旧、无所不谈的圣僧;从晓柔法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他是一个作风正派、为人严谨、一心求佛的高僧。
而与晓柔法师经常来往的温州寂谷禅师,就与寒山拾得的形象完全一样了,他从来没有向人透露过他自己的出身来历,所以谁也不知道他一生的来龙去脉;据传,寂谷禅师和晓柔法师他们两人经常被人邀请到温州永强一个很有名望的士绅家作客。有一次,主人董伯豪想了解他的家乡和姓族,问及他的出身来历,他也答了一首诗:“天台山上度春秋,常伴寒山拾得游;指点隋梅亲作证,一行到此水西流。”
可见,寂谷禅师也经常到天台参禅。他与晓柔法师都是僧人,同是能诗能书。只是晓柔法师的身世大家都清楚,但他不喜欢说到“寒山、拾得”;而寂谷禅师,不喜欢说自己的身世,却喜欢说“寒山、拾得”罢了。
其实,他们在天台国清寺,参禅悟道,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唐代天台寒山、拾得两个大诗僧的巨大影响。
(三)格律:
唐代以来的“近体诗”,之所以称“律诗”,或者称“格律诗”,是因为它在押韵和平仄方面都有明确的限制。
律诗限定每首八句,有五言和七言两种。五言律诗每句五字,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八句五十六字,这是一种规定。
律体绝句,简称“律绝”。也就是取律诗的一半,叫做“截句”。五绝是五律的一半,四句二十字;七绝是七律的一半,四句二十八字。
如果用现代普通话的切音,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格律诗兴盛于唐,五言诗(尤其是五律和五绝),是唐以来“近体诗”中的重要部分。我们先分析寒山诗的五律:
如《寒山子诗集》第267首,平起句五言有:
盘陀石上坐,(平平平仄仄)
溪涧冷凄凄。(仄仄仄平平)
静玩偏嘉丽,(仄仄平平仄)
虚岩蒙雾迷。(平平仄仄平)
怡然憩歇处,(平平平仄仄)
日斜树影低。(仄仄仄平平)
我自观心地,(仄仄平平仄)
莲花出淤泥。(平平仄仄平)
在这首诗中,韵脚的“凄”、“迷”、“低”、“泥”。用的是“八齐”韵,如用格律诗的押韵要求,都对得上。但第三句“玩”是平声,第六句“斜”也是平声,就不对了。按照唐诗格律的平仄要求,在这二个字的位置上,都应该是仄声的字。第六句的“影”字,在第四个字的位置上,要求是平声……。全诗的第三、第四句和第五、第六两联,对仗句子也不工整。通读《寒山子诗集》,有不少地方出现“三平尾”“三仄尾”(一句诗最后三字,连续出现三个平声或仄声)等情况。由此可以确定:寒山子作诗,不一定严格按照唐代的律诗规则去做,大都是“古体诗”。
是寒山不懂得这些规则吗?
不是。请看他的在第182首的七绝:
一住寒山万事休,(仄仄平平仄仄平)
更无杂念挂心头。(平平仄仄仄平平)
闲于石壁题诗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任运还同不系舟。(仄仄平平仄仄平)
本诗的韵脚押的是“水平韵”中的“尤韵”,完全合于格律诗的要求。他不是不懂律诗,他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在他自己的诗歌中,还以诗评诗。
如第288首、第305首:
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
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
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
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
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
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这两首可以看作是寒山的诗论。他不愿为那些“蜂腰”、“鹤膝”等清规戒律所束缚,不理采那些“王秀才”为代表的当代文人的指责,向着通俗化、口语化的方向开拓前进,并自信终会遇到知音,流通“天下”。诚然,不久之后,寒山诗走红全国,不少名人也学起他的诗,宋、元、明、清都出现了不少《拟寒山诗》诗集出现。当今美国、日本、韩国也广泛地流传着寒山诗,这不是他诗中所说的“自流天下”吗?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唐诗三百首》。
格律诗,在唐代形成高潮,但唐人讲究格律而又不拘于格律。
据学者李树喜《唐诗三百首五言律绝的出格问题》。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选五律80首,五绝29首。但其中“出格”和“破律”的居然占到半数之多,可见诗的“出格”和“破律”是家常便饭,不足为奇。
先看五律对仗不稳不规范。通篇只有一个对仗的共29首。
颔联未对为孤对的有:张九龄“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沈佺期“可怜闺月里,长在汉家营”;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李白“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也是颔联未对。
平仄失调的。杜甫“远送从此别”,“此”应为平;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湖水”平仄颠倒;“人事有代谢”连四仄;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三平调对三仄尾;白居易“野火烧不尽”,“不”字应为平,等等。
普遍三仄尾。三仄尾,是所见最常用的出格方式。李白“蜀僧抱绿绮”为三仄尾。王维“山中一夜雨”是三仄尾;孟浩然“风鸣两岸叶”,“只应守寂寞”,韦应物“浮云一别后”等等。
再看五绝,五绝平仄不合和失粘等更为普遍,更为灵活。在29 首中占16 首。首篇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失粘;《杂诗》“君自故乡来”押仄韵,也是通篇失粘;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也是如此;李白唱响千古的“床前明月光”,粘连与平仄都不规范,但毫无不和谐、不顺畅之感。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更是特立独行,不计平仄。同样情况的还有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而脍炙人口的李商隐“向晚意不适”连续五仄……
这么说来,寒山诗出格,就不足不奇了。他出格,出得灵活,出得自在。在他们的诗歌中,精美绝纶诗句仍然不少。
如第31首: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晓柔法师的《卍莲诗钞》。每一首都是严格地按照格律诗去做。
如前边说的《访虎溪联句》中:
统儒释道本相同,(平平仄仄仄平平)
究竟要推长老风。(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个诗翁联妙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法演真空。(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求于佛通如隔,(平平仄仄平平仄)
有感乎心隔亦通。(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百廿三人结社,(仄仄平平平仄仄)
往生都在藕花中。(平平仄仄仄平平)
本诗采用韵脚押“一东”韵。加下划线的字眼,平仄韵有出入。但格律诗在不犯“孤平”、不出现“三平尾”、“三仄尾”的情况下,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在第一、三、五的位置之上,可平可仄,这是格律诗所允许的。在最后的一句的“藕花中”,这“藕花”,就是“莲花”。但如果用上“莲花”,最后三个字是“莲花中”,三个字全是平声,犯了“三平尾”的禁忌。但作者晓柔法师把“莲”字,换成“藕”字,“藕”字属于仄声,就合韵了。 “三个诗翁联妙句”与“七言律法演真空。”“不求于佛通如隔”与“有感乎心隔亦通”两联对仗句,也写得很好。
(三)纵观《寒山子诗集》和晓柔法师的《卍莲诗钞》,两本诗集都是很好的僧诗,最明显的是他们用通俗易懂而又美妙动听的语言,将诗与禅完美地结合起来。而寒山诗,面阔量大,内容丰富。形式、格律上不完全受唐诗的限制,快言快语,直抒胸意,有了好句,就大胆出格。正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文如其人,寒山子的诗歌创作,与他不重于外表形式,只重内心修养的性格有直接的关系。
晓柔法师的每一首诗,都是严格地按照唐诗的格律去做,文字流畅,游刃有余,深藏禅机玄妙、富有特色。他的诗句,用词用字规范,这除了清代的诗词学风有一定的影响外,与晓柔法师的为人也是有直接关系的。他用诗歌的形式表现了净土宗要义,这是一代宗师的手法。他一生勤学聪慧、谦虚严谨、虔诚礼佛,其思想内涵,都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文如其人,寒山子在诗歌创作上,既没有受到唐诗严格的格律限制,也没有受到佛学上的“不法二门”的约束,在诗歌内容上,无所不容。正是他的这种超凡脱俗的性格,他的诗歌才能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千年,甚至在当今的美国、日本、韩国掀起一股“寒山”热。正是他的这种博大精深的胸怀,才能被中国第一宗的天台宗祖庭——国清寺尊为“丰干弥陀、寒山文殊、拾得普贤” 。
通过《寒山子诗集》与《卍莲诗钞》两本诗集的比较,我们已经看出了他们的明显的创作特色,更感悟到不同年代的大师们,无私地献身佛门,用诗歌的形式全面地弘扬佛学,教化人生。
2.若您发现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